宋代诗僧留下的一首千古佳作,自然浑成,连苏轼都赞不绝口
在中国文化史上,诗僧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群体,他们是僧人却“不专心”讲经弘教,而是游访山水、志趣山林,不少诗僧也与文人相交甚深,所到之处往往会写诗达意,或表禅境或传佛理,了无拘束。
道潜,号参寥,赐号妙总大师。他是云门宗大觉怀琏禅师的弟子,也是北宋最有名的诗僧之一。他能诗善文,也会弹琴,与当时的很多文人都有酬唱,如秦观、陈师道等。
道潜有一首《临平道中》非常有名: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译文:
风吹着蒲草,沙沙作响,柔和地飘舞着。
蜻蜓想要停在上头,它尝试着,却不成功。
真叫人陶醉啊,五月的临平山下这旅途。
数不清的荷花开满了一望无际的汀洲。
齐白石的花鸟草虫作品,常可见这样处理的:一棵大写意的花卉,配上一只精致的工笔草虫。画家的用心很巧妙,因为这样处理可以留给读者较多想象的余地。
同样的手法也被运用于本诗中,首二句写一只蜻蜓想停在蒲草上这么一个生动的细节,与末句“藕花无数满汀洲”这样一个阔大的背景结合起来,五月临平道中的胜景不是显得格外使人神往吗?
农历五月是夏季最舒服的时候。微风柔暖,抚弄着山间万物,柔韧的蒲草在风中摇摆,猎猎微响。羽化不久的小蜻蜓在风中飞累了,想停在蒲草上歇一会。然而轻柔的风像在和它玩有趣的游戏,摆弄着小草,总不让它稳稳停下。
看它稚拙而又有些着急的样子,参寥子像儿童一般感到了大自然生动的情趣。他就这样在山间小道上自得其乐地走着,一路玩赏着花草树虫,自由自在。
峰回路转地走到山下,忽然一片豁然开朗,无边无际的荷花盛放满整个水面,甜美的色彩,荷风的清香,还有如此盛大而宁静清丽的美,让诗人无比惊喜、赞叹而又沉醉!
诗人以敏锐的细节捕捉了五月江南独特的美,细物灵动轻柔,远景宽广而又甜美。
诗人还在行进中自然地带出路转溪头忽见的意外惊喜,节奏的变化构成诗歌的戏剧性。若非一颗超越凡俗的赤子之心,岂能将灵动流转的生趣写得如此自然浑成?
此诗脍炙人口,在当时和后世都非常有名,不少宋诗选本都将其视为道潜的代表作。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出任杭州时,读了这首诗后称赏不已,亲书刻诸石上,而且特意去拜访道潜,两人一见如故。
后来,苏轼移官东徐,道潜专程去探望他。当地的一些文人雅客都慕名而来,争相与道潜结识。
苏府大摆宴席,推杯换盏之间,穿梭着轻歌曼舞的美娇娘。苏轼一时心起,遣一歌妓向道潜索诗以助弹唱。身为和尚的道潜援笔挥毫泼墨,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寄语巫山窈窕娘,好将魂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这首诗作得又快又好,在座的人都大为惊诧,道潜从此诗名大噪。
道潜为人耿介,性情高洁,对世俗之人,不论地位高低,总是白眼想看。在一首咏花诗中,他含蓄写出了对凡夫俗子的厌恶:
去岁春风上国行,烂窥红紫厌平生。
而今眼底无姚魏,浪蕊浮花懒问名。
道潜孤高的性格和对诗歌的喜爱,使他和苏轼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道潜一度抵黄州,与苏轼同起居长达半年之久,两人拜访寺院,游览何氏竹园。后来苏轼去汝州,道潜不忍道别,一路送到江州,方才离开。
元祐四年,苏轼到杭州做官,道潜也恰好在杭州,两人又重新聚在一起,游湖访寺,以诗歌唱和。再后来,苏轼去颍州做官,就此与道潜相别,此后多年,两人虽然书信不断,但是没再见过面。
直至苏轼再被贬谪惠州,道潜想前往惠州探访,在苏轼的极力劝阻下,终没有成行。不过,这期间,道潜寄去了很多的书信,给予了苏轼精神上极大的帮助和安慰。
苏轼辞世后,道潜曾前往瞻拜,此后离开中原,归老杭州。
一个文人,一个僧人,因为一首诗相识,并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这样的友情让后人无限向往。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您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