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神不只是中国有,世界各国都有自己信奉的财神,对财神的崇拜反映了人们对财富、繁荣和好运的渴望。世界各地的许多文化中都有代表财富和繁荣的神灵,虽然他们的形象、故事和崇拜方式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他们都象征着经济成功和物质富足。其起源和发展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经济活动、宗教信仰、历史人物以及民间传说。
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是赫耳墨斯,通常与贸易、商业和财富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是众神的信使。克瑞斯原本是罗马神话中的丰收和农业女神,与希腊神话中的赫耳墨斯相对应。她虽然主要与农业和粮食生产有关,但也间接与财富和繁荣相关联,理所应当成为了财神。
印度教中的智慧和财富之神是象头神,以象头人身的形象闻名,他另一个名字叫做象鼻天,意味着“障碍的主人”,他不仅管理财富,还负责消除生活中的障碍,是开始新事业和去除障碍的神,受到商人和企业家的崇拜。
日本的财神是惠比寿,经常被描绘成怀抱一条大鱼,也是七福神之一。起初作为渔民的守护神,后来成为商业和财富的象征。
上述这些只是世界各国众多文化中关于财富和繁荣的神灵的一小部分例子。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神祇和传说与财富和经济成功相关。
相比于世界各国各有千秋的财神文化,财神在中国文化中更显出独特魅力,它的起源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
中国财神的起源与古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农业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开始有了储存和交换物品的需求,进而产生了对财富的管理和崇拜。在农耕文明中,生产力的提升,如铁器的使用和耕牛的驯化,促进了经济的繁荣,而生产关系的变化,如土地制度的演变,也影响了财富的分配和管理。
在宗教方面,财神的概念也被充分发扬光大,比如,财神在道教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道教赋予了一些神仙以财神的身份,如赵公明、刘海、钟馗等。道教的财神往往与赐福、镇宅和财富有关联。佛教中也有财神的崇拜,如北方的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从历史演变来看,有不少财神形象的起源过程单独或者融合了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以及民间习俗等多种元素。比如:比干、赵公明、范蠡、关羽等等。
许多历史人物因其卓越的贡献或传奇的故事被后世尊奉为财神,他们的形象和故事被赋予了财富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例如:比干是殷商时期的忠臣,因直言进谏而被纣王剖心,由于其无私无畏的形象,被奉为文财神。比干原本是商朝末期的忠臣,他是商王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根据《史记》记载,比干因纣王的暴政而多次直言进谏,最终激怒纣王,被残忍地剖心而死。在民间传说中比干被尊为文财神,一方面源于民间传说认为比干被挖心后成为了无心之人,意味着他没有私心杂念,处理事务极为公正,不偏不倚。这种公正无私的品质使得他在民间被尊奉为财神,寓意着公平交易和正直经营。另一方面,在《封神演义》中比干被封为北斗星官文曲星,而在科举盛行的时代,文曲星与读书人的命运紧密相关,因此比干也被视为文财神,代表学问与财富。
赵公明被尊称为财神,首先源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赵公明最初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元帅”,统率四位与财富相关的神仙:“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这些神仙分别负责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因此赵公明与财富管理和商业繁荣产生了联系。其次赵公明在传说中是一位正义且英勇的神明,他能够役雷驭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他的这些特质象征着财富的正当获取和公正分配,符合人们对财神的正面期待。
再次赵公明在道教中被尊为护法四帅之一,他与财富的关联逐渐在道教信仰中固定下来。道教徒在祈求财富时,会向赵公明祈愿,希望得到他的保佑和财富的加持。另外根据一些传说,赵公明是一个讲究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的人。这些美德与商业伦理中的诚信、责任和社会关怀相吻合,因此他被视作理想的商业守护神。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和商人,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退经商,富甲一方,后世尊其为财神。范蠡在春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领域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辅佐越王勾践,设计并执行了复国和复仇的计划,最终帮助越国战胜了强大的吴国。这一成就彰显了他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在功成名就之后,范蠡选择了隐退,转而投身于商业。他三次经商,三次成为巨富,这显示了他非凡的商业头脑和经营策略。他的成功不仅在于积累财富,更在于他懂得适时放手,避免了财富带来的潜在危险。范蠡的财富观与众不同,他并不贪恋金钱,反而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这种慷慨解囊的行为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财富观与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相契合,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随着时间推移,范蠡的故事和形象在民间流传并逐渐神化,他成为了智慧、财富和道德的象征。
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将,仪表威武,武艺超群,以其忠诚和义气著称,东汉末年关羽跟随刘备,与刘备、张飞结拜为三兄弟,起兵争英雄。公元220年,荆州失守,关羽腹背受敌,最终兵败被杀,在《三国演义》关羽给人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他是“五虎将之首”,被尊为武财神或义财神。
关羽的勇猛好斗曾威震天下,在所有人眼里,他讲义气,忠贞不二,是一个妥妥的大英雄。关羽的神勇天下共知,万军之中,阵斩敌军上将,开亘古之先河,“武”之一字,可谓当之无愧!
后来,关羽被儒家尊为“文衡帝君”,被佛教尊为“护法伽蓝菩萨” 、“盖天古佛”,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被民间尊为“武圣”、“武财神”,是中国唯一一位儒释道三家共尊的神祇。
再往后,人们认为勇武还不足以去评价伟大的关羽,又继续往关羽身上添加其他神通的地方,因此关羽又被尊崇为“财神”。但是关于一介武夫,却被尊为财神,在旁人看来,可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其实,关羽成为财神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化演变的结果。
从历史背景与形象塑造方面看,关羽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以勇猛善战和忠诚义气著称。他的这些品质在民间广为传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在明清时期,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传,关羽的形象被进一步神化,传说关羽是武曲星下凡,成为忠义勇猛的化身,武曲星是一颗大财星!武曲星化气为财,为财帛宫主,成为财富之神,司掌财富、武勇,其又掌管天下武运,维护天下太平。武曲星是一颗开创型的星宿,成功创业的人一般命中都能会到武曲星,或在开创事业的上升期遇到武曲星。若入财帛宫,主财旺,必是理财高手,由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崇拜。
从宗教信仰与神化过程方面来看,关羽受到了一致高度肯定,影响深远,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对民间信仰有深远影响。关羽被道教尊为“协天大帝”、“翔汉天神”等,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后来,道教更将关羽作为财神来供奉,认为他能庇护商贾、招财进宝。另外,佛教的推崇也功不可没,在隋唐时期,关羽被佛教看中,尊为“伽蓝护法”。这种跨宗教的崇拜也推动了关羽神化的过程。
从商人的崇拜与推动方面来看,关羽极大满足了商人的信仰需求,被古代商人视作保护神,尤其是晋商的大力推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商人又被称为“商贾”。其中,行者为“商”,坐者为“贾”。“贾”是指有固定摊位的商人,这些人很容易受到恶霸官吏的剥削,而关羽据说就是因为反抗恶霸官吏,为民除害,将恶霸斩杀,隐姓埋名,然后逃亡。流亡途中,还曾向为富不仁的权贵出手,帮助穷苦潦倒的商户。所以商户们就尊关羽为他们的守护神,以保护他们不被恶霸剥削。
“商”则是指外出将货物带往各地的商人,他们之中有些是走街串巷的吆喝地小商人,有些则是带着大量货物,运往千里之外的商人。这些商人由于带着大量的货物和钱财,又要途经各种地方,因此会引来很多强盗劫匪的注意,因此会重金聘请保镖同行。传说关羽逃亡之后,就曾在一位富商手下当保镖,富商见关羽气度非凡,必非池中之物,于建议他去参军报效国家,才有了后来的桃园三结义。所以远行的商人也会拜关羽,希望他能庇护自己不受强盗劫匪的迫害。
明朝时期晋商崛起,他们非常讲义气,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人。山西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商会,就是晋商。他们非常重文化,商人在中国古代地位非常低下,所以他们要选择以为具有非常高地位的人。作为晋商的文化代表,而关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晋商开始塑造关羽“武财神”的文化形象,并供奉祭拜关羽,当作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和财神。随着晋商势力的扩大,晋商的脚步遍布全国,且影响力巨大,于是关羽“武财神”的形象自然就在民间推广开来了。
从民间传说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也有助推的基础。其一是民间流传着关羽记账法的传说:有一种说法是关羽在曹操阵营时发明了一种记账法----商用簿记法,被后世商人所复制并尊为会计学的创始人。这种传说进一步强化了关羽作为财神的形象。
关羽在得知刘备去向之后,向曹操辞行。并“封金挂印”将曹操送给他的东西全部归还,为不给他人留下话柄,在给曹操的信上附了一本依照“原、收、出、存”四个项目记载的一清二楚的账册。“原”就是曹操原本送给了关羽多少礼物;“收”就是关羽实际收到了曹操多少礼物;“出”就是关羽在这段时间支出了多少礼物;“存”就是关羽临走之前还结存多少礼物。这种简明的记账法,后世商人照搬照用,关羽被世人称为“商用簿记法”的设计发明者。
其二是关羽资助王三开酒厂的传说:传说是关羽资助了一个受害者开酒厂,并因此被当地人视为财神。这种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也推动了关羽成为财神的信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