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友们自踏入紫砂世界以来,心中无疑攒下了诸多谜团,其中最为缠绕心头的,莫过于紫砂泥料的真相。诸如“丁山那儿的紫砂矿还存不存在?”“还能寻得正宗紫砂吗?”“坊间传闻紫砂泥早已绝迹,是否确有其事?”等疑问不绝于耳,甚至让人不禁联想到央视某些报道的真实性。今日,就让我们携手揭开这一层神秘的面纱!

首先,让我们追溯紫砂的根源。在学术领域,紫砂的定义始终未能明晰,更多时候,它如同一位流传于民间的神秘角色,难以捉摸。紫砂,这一称呼本身就充满了模糊性。但一般而言,它是由黏土、石英、云母、氧化铁及氧化硅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自然馈赠。只要一种矿料能汇聚这些元素,它便足以被称为紫砂!
在宜兴这片土地上,陶土矿床如星辰般点缀,据统计,已发现的陶土矿床(点)多达102处,探明储量高达7300万吨,现有保有量6500万吨,而潜在储量更是达到了2800万吨。其中,蕴含紫砂泥的甲泥矿就有28处,探明储量5983万吨,保有量5796万吨,潜在储量1160万吨。这些数据无疑告诉我们,紫砂泥的稀缺,至少在短期内,只是一个伪命题。那些关于紫砂泥资源枯竭的炒作,不过是一场误会。早在政府颁布禁采令之前,众多工厂与家庭作坊便已储备了海量的紫砂泥料。而制作一把紫砂壶所需的泥料,不过区区一斤左右,原料之充足,可见一斑!

紫砂泥的稀缺性,远非人们想象的那般紧迫。紫砂一厂解散之际,许多老员工都以低价购入了厂内珍藏的泥料。即便后来矿坑被封,盗挖之事也时有发生。90年代修路时,更是意外挖出了大量的降坡泥。紫砂壶的制作,用料并不多,许多人家中珍藏的泥料,已足够他们制作一生的作品。
至于所谓的假紫砂,一种是添加了化工原料,如铁红粉,以模仿大红袍的色泽;另一种则是为了简化制作过程,添加了玻璃水或熟料,以降低烧成温度,提高成品率。但只要细心观察,这些谎言并不难戳穿。

其实,化工壶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泛滥。宜兴当地政府一旦发现此类造假行为,都会立即查封。但外地生产的壶则难以把控,因此,大家只需记住,切勿贪图便宜,几十元的紫砂壶,大概率是掺杂了杂质的。购买前,了解清楚壶的来历,才是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