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先民良渚人创造了东亚文明的巅峰“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文明5000年的起源。
2019年,当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更让西方考古界,对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的质疑之声,从此销声匿迹。
下面让我们去看看,五千多年前良渚先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又是怎样的呢?
营造宫殿
良渚神徽:神人兽面纹
5000多年前,杭州的先民们凿石垫基,草裹黄泥筑墙,在今天杭州市余杭区莫角山一片沼泽湿地上,建立了东亚文明最早的国家中心良渚古城。
这座古城分为:宫城、内城和郭城三重结构。
最核心是以宫殿区为主的宫城,规模相当于现在420标准足球场大小,是最高王权统治者生活起居政治中心;
内城大小超过8平方公里,城墙周长六公里,城墙高度4米以上,通过1座陆地门和8道水城门,由51条古河道与外围郭城相通。
郭城通过密集的水网,辐射范围更是达到100多平方公里,这里也成了当时长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中心。
古城复原平面图
宫殿
内城一般是王权统治这居住的地方,而普通平民又是怎样的居住条件呢?
由于良渚古国建立在沼泽湿地之上,所以普通百姓的房屋多建于自然高地上(地面式),房型有三种:长方形、方形、圆形,面积多数为5-20平方米。
那他们又是怎样装修自己的小家呢?
多以“木骨泥墙”构成四壁,高度较低,屋顶为坡度较大的四面坡或两面坡式草顶,以茅草编排铺就。
室内地面铺抹着一层蚧壳沫拌泥,拍实后烧烤成坚硬的红烧土居住面。有的屋顶没有气窗,有的墙体内外装饰灰白色涂料。
如果是地穴式房屋:他们就先挖一个半地穴式结构,整平地面,用木杆、竹及芦苇搭筑棚架,高约2-2.5米之间。
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他们发明的稻作技术和方法,比如井字形稻田,发达的田间灌溉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在史前时代,虽然没有发达的铁器耕具,但是他们创造了史前最为先进的分体式石犁工具,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使得每亩产量超过280斤,这足以让他们过上吃喝有余的富足生活。
稻田丰收的劳动场景
分体式石犁
石桌与陶制餐具
良渚人不仅稻谷满仓,而且瓜果飘香,畜禽遍地。
在他们的餐桌上,更有葫芦、甜瓜、桃、梅、杏、柿、南酸枣、葡萄、芡实、菱角等等瓜果和蔬菜
在王城周边的居民,家养的猪、狗已经成为主要的肉食,此外还有田螺、牡蛎、蛤、甲鱼、麋鹿、梅花鹿、牛等等。
“壶盛美酒鼎烹肉,簋豆鱼盘有海鲜”,看来餐餐有肉,也不过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而他们吃饭用的罐、盘、壶、觚(gū)、豆、鼎等各种餐具,采用素漆绘嵌工艺,绘制出红黑黄白交织、线条朴素精美图案,正应了那句“吃饭喝茶真功夫”的仪式感。
那时虽然没有满城的绫罗绸缎,但穿着上同样十分讲究。
“象牙梳篦插发际,白玉带扣系腰前”,他们被称为“衣麻之族”,用苎麻、蚕丝、兽皮为原料,用缝制出不同等级的衣服,而丝织物只有掌权者才能使用,他们会把良渚特有的玉璜戴在腰间,装扮自己,展示“玉魂国魄”的独有魅力。
王权服饰
玉琮
玉钺
玉环
玉璜
三叉玉器
良渚古城水网密布,先民出行首选是舟船。
考古发现,先民们制作的独木舟,是用一整块完整巨木凿刻而成。这种独木舟头尖尾方,长7.35米、最宽0.45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
想象一下,一条条细长的独木舟和竹筏,从8个水城门,51条古河上,装载着漂亮的器物与丰足的食物来来往往,穿梭不息,那会是怎样一幅水乡之国的繁华盛景?
杭州,水乡天堂的富庶基因,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良渚古城生根、发芽。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