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乖”这个字被许许多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挂在了嘴边。
“宝贝真乖,妈妈好爱你哦!”
“乖宝贝,不哭啊!”
“我们大孙子最乖了,爷爷奶奶最爱你了!”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我们都想要一个乖孩子,可是乖孩子就一定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些所谓的乖孩子身上的“乖”,都是为了迎合父母有条件的关注的行为体现。
在他们的认知里,我考试要考得好,我要有礼貌,我要听父母的话......只有做到了这些,爸爸妈妈才会认为我是个乖孩子,才会好好爱我。他们压抑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去迎合父母。
时间长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是错的,父母的感受才是对的。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感受,最终扭曲了自己的内心,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我们想象一下,当一棵树生长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时,它是不是枝叶繁茂,挺拔向上的?而如果一棵树生长在周围有很多遮挡的环境中时,它为了得到阳光,肯定是要扭曲自己的身体。
同样,如果一个孩子每天生活在父母有条件的关注下,它就像那棵为了得到阳光而扭曲自己的树一样,只不过孩子扭曲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自己的灵魂。
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养出身心健康,有松弛感的孩子呢?答案只有一个: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父母。
那么,什么样的关注才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治疗的前提,它主要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即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和要求,并对来访者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转换到父母和孩子身上,无论孩子怎么样,调皮也好,学习成绩差也罢,我们关注的永远都是孩子本身。爸爸妈妈爱你,仅仅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才能时刻沐浴在爸爸妈妈充满爱的“阳光”下,他才能足够舒展,足够挺拔。
在日常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具体要怎么做呢?
一、关注孩子本身而不是事情本身
邻居家的孩子阿宝,昨天手被烫伤了。怎么被烫伤的呢?昨天帮妈妈端菜的时候被烫伤的。
正常孩子,如果端的盘子非常烫,他会条件反射一样松开手,即便是打碎了盘子,撒了菜,他也要首先选择保护好自己的手。但是阿宝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因为,阿宝以前帮妈妈端菜的时候,不小心摔倒打碎过盘子。当时妈妈没有首先去关心阿宝有没有受伤,手疼不疼,反而责怪他把自己最喜欢的盘子打碎了。
本来孩子摔倒打碎盘子,他自己是疼的,也是害怕的,但是妈妈的责骂,会让孩子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它喜欢的盘子。
我们平常都说“对事不对人”,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要反过来:对人不对事。我们要把我们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发生的那件事情上。这样做,孩子才能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
二、关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那些整天唠叨孩子缺点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根本没有从他们的唠叨中变得更好,反而顺着他们唠叨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差。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就特别喜欢说孩子的缺点,不管是不是当着孩子的面。有一次办公室聚会,大家都带着孩子,话题也不免转移到孩子身上。
一谈到孩子的话题,我同事的嘴巴就刹不住车了。不是说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就是说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反正一句好话都没有。
我们关注孩子哪些方面,都会通过语言表达出来。都说父母的嘴里藏着孩子一生的风水。如果我们眼里看到的,嘴里说出来的,都是孩子不好的地方,那么孩子每天接收到的也将会是自己如何如何糟糕。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定自己是个糟糕的人。
多留意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总盯着孩子的问题和错误。训练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他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他是很棒的一个人。孩子才能活得自信、阳光、充满力量。
三、把孩子摆在对的位置上关注
假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我们怎么办?有一次跟女儿同学的家长聊天,那位妈妈说:“昨天晚上,当看到我家熊孩子拿回家一张60分的试卷时,我什么也没说,直接给了他安排了一顿“鞋底炖肉”,然后孩子也不敢跟我嚣张了,乖乖拿着卷子回屋闭门思过了。”
听了那位妈妈的话,我在想以后这位孩子可能再也不会愿意把卷子拿给妈妈看了。
当看到孩子没有考好的时候,父母心情不好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不能借此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应该看到孩子的情绪,并与他共情,同时要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是有能力考好的。这次成绩不理想,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有什么地方需要爸爸妈妈帮忙吗?”
我们肯定孩子有能力考好,孩子才愿意继续跟我们一起分析这次没有考好的原因,下次才有考好的可能。相反,我们一上来就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是不是没有好好复习啊?”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那么后面即使我们教给孩子如何做才能考得好,孩子也不愿意听了。
前苏联教育家索络维契克指出:“童年享受爱的孩子更加相信善良和聪明,他们被接受被爱,所以更会尽力做好自己。”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可以让孩子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未来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不是选择抱怨、气馁,而是用积极向上的力量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