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生”守护孤独症患儿

爱看头条 2024-12-18 09:10:48

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内的诊断设备

人工智能不仅能“观察”出孩子是否有孤独症,还能进行干预和治疗……这样的技术已在成都落地。昨日,记者走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实地探访AI科技如何有效地帮助这样一些特殊群体。

诊断准确率可达到91.67%

走进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立体“发展脑科学”现代造型标志、几台白色的设备映入眼帘,这里会集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10余名专家教授,围绕孤独症等脑疾病开展智能诊疗技术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

“孤独症儿童通常在语言沟通和社交互动上存在障碍。当前,我国主流的孤独症诊断方式是通过筛查量表,并辅以医生主观经验判断。”成都前沿类脑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冯睿告诉记者,为了提高诊断便捷性与准确性,中心研发了基于脑电生物标记物技术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用于孤独症儿童辅助诊断。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连接这套诊断系统的设备——无线干电极脑电记录仪,它的外形像头戴式耳机帽。据介绍,这款设备通过柔性电极传感器,可识别脑电波在大脑执行不同任务时的变化。开始监测后,屏幕上脑电信息随着监测的进行有所波动,并在后台形成专业报告。

“这个设备是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机接口专家徐鹏教授团队结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流形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手段,以大脑网络和其他源信号网络间异常作用信息为核心,建立的ASD(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早期诊断识别系统。”创新中心主任冯睿告诉记者,整套系统由团队自主研发,与国内企业共同完成,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诊断准确率可达91.67%。

已服务2000余名患儿

如何干预治疗?大脑与机器是如何产生连接互动的?这需要结合经颅电刺激技术。

记者在创新中心见到了靶向经颅磁治疗仪,治疗手柄部分像个“∞”形的眼镜框。“这是创新中心引入的电子科技大学生命学院脑影像专家段旭君教授团队的核心科研成果。”冯睿介绍道,当人类思考时,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会产生微小的电流,人类进行不同思考活动时,激活的神经元也不同。戴上这套穿戴设备,通过构建孤独症患儿个体脑影像模型,机器会精准地定位到特定的神经元区域,将靶向经颅磁刺激脉冲作用于孤独症社交障碍环路个体靶点上,从而达到对认知、运动功能进行改善和强化的目标。目前,该仪器已经为超过800名孤独症儿童提供了有效的康复治疗,治疗响应率超过80%。

截至目前,创新中心在成都延伸发展了两个康复机构,在全省横向合作的医院和康复机构有近20家,共计服务了2000余名孤独症患儿。

编辑:文博雅 责编:高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