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去华虽然才华横溢,也一直不忘推销自己,最后青史留名

陈会琴聊 2023-06-14 16:37:47

历史上的君王都是惜才的,尤其是那些刚刚上位的皇帝,他们想要将国家治理的很好,但是此时的国家或许刚刚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或者皇帝刚刚继位还没有自己的亲信,所以他们急需要招揽大量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而此时正好是那些有抱负的青年考取功名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但是这些人光有才学肯定也是不行的,也是需要有毛遂自荐的能力和魄力,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是人,一辈子也就那么几十年,想要做有用的人也要趁早。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第2年,开始招贤纳士,因为国家百废待兴,这个时候各个地方都需要人才,所以很多读书人都跃跃欲试,其实当时才只有20岁的张去华,原本就生活在开封城,近水楼台先得月,对于朝廷的科考信息知道的也比较早,而且他也不是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的个性张扬,到哪里都能成为焦点,这样的人如果有才能,就一定不会被埋没,但是凡事都有利弊,太过张扬的他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张去华参加了北宋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意料之中的,他一举夺冠中了状元,虽然他中了状元,但是没有做官的经验,还是需要从基层做起,他得到的职位是在史馆做秘书郎,秘书郎,顾名思义是一位文官,但却偏重于文,与官场的叱咤风云行政决策不同,在这里只能展现他的才华横溢,但却不能实现他济世治民的伟大抱负。张去华不是一个甘于沉默的人,所以他就想尽办法推销自己,于是他就向上面反映说他的顶头上司张澹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为了显示公允,他希望能够跟张澹比试一番,两个人重新参加考试。

赵匡胤知道了张去华的想法之后,他如了张去华的愿,亲自主持考试,考生只有张去华和张澹两个人。我们都知道古代的科举考试基本上都是写文章,以及治世的理念,而此时的张去华才刚刚中了状元,在读书做文章方面肯定是要优于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张澹,考试的形式就是纸上谈兵,而不是实战,可想而知,最后的结果是张去华赢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的张去华就是这样的状态,然而好景却不长。

张澹输了考试以后就被降职了,此事很快就传满了开封城,张去华成了众矢之的,刚上位就将自己的上司干掉了,这样的人在官场上肯定是不受欢迎的,所以他很快就收到了同僚们的排挤和打压,虽然有才华,但也是郁郁不得志,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了性子,依然还是那个恣意张扬的愣头青。后来他自请参军,像他这样的人并不会一直都当一个无名小卒,所以在军队里很快就脱颖而出了,一步步升官,最后做到了陕州知州。

陕州毕竟远离京城,也许张去华并不想离京上任,所以他在临去上任之前,写了一本《大政要录》送给当时的皇帝赵光义,里面洋洋洒洒写的都是如何治理国家和人民的策略,赵光义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看了张去华写的这本书以后立即决定将他留在京城,因为他觉得张去华远去陕州太屈才了,将开封府判官的职位安排给了他。太过血性的张去华,后来因为一个案子得罪了赵光义,最后还是被贬出京做官了,赵光义给他的职位是安州司马。

张去华并不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读书人,他在安州做官的时候,将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依然不放弃向上面推荐自己,后来宋真宗赵恒继位以后,他又写了一本《元元论》呈上去,赵恒的反应给赵光义一样,都对张去华大为赞叹,他甚至将张去华的治世策略悬挂于墙上,这样就方便他随时借鉴。张去华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且不忘推销自己的人,如果他第一次被打击以后就放弃推销自己了,那么他也不可能服务那么多皇帝和百姓,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有才华不能藏着掖着,一定要找机会释放出来!

0 阅读:0

陈会琴聊

简介:每天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