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趣”的典故之09----“珠还合浦”说明政治自然的和谐

爱爱历史 2024-03-16 02:12:32

>>孟尝,字伯周,今浙江绍兴人,东汉时官至合浦太守。

《后汉书孟尝传》记载,孟尝“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孟尝年轻时修炼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也就是一个管理户口、祠祀、农桑的小官。其时,上虞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地赡养婆婆,婆婆年老寿终正寝。然而这个寡妇却遭到丈夫的弟媳的猜忌,把寡妇告到衙门,并说是因为厌倦供养而毒死了婆婆,郡中竟给寡妇定了死罪并执行。孟尝为此深入乡村,经过调查,得出了寡妇是被冤枉的结论,但向太守报告后,太守没有重新审理该案。不久,新任太守殷丹到任,孟尝就到郡中当面向殷太守陈述寡妇是被污蔑冤枉的。殷丹重审此案,案情大白,那个诬告的女子被处死刑,殷太守还带衙门众吏祭扫寡妇的坟墓,以示歉意。

后来,孟尝由于兢兢业业、公道正直、忠于职守,在朝廷策孝廉、举茂才时被推举为徐县县令。孟尝治县有方,“州郡表其能”,再经同乡大贤、时任交州刺史的綦毋俊的推荐,孟尝升迁为合浦太守。

话说“与交阯比境”的广西合浦盛产珍珠,珍珠又圆又大,色泽晶莹纯正,驰誉内外。史载:合浦地瘠人贫,不种粮食,耕海采珠,以珠易米。东汉时期,合浦郡的官吏眼红采珠的高收入,便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竟然不顾珠蚌的生产规律,驱赶珠民去深海捕捞采撷珠蚌,这无异于是竭泽而渔。珠蚌好像也有灵性一样,受不了这种盘剥,就逐渐迁徙到了交趾(今越南)境内的海域去了。连锁反应的是客商不来,老百姓愈穷困,常常有人饿死在路上。

面对百业俱废,珠徙交趾的困境,新任合浦太守孟尝就制定了一个有利于老百姓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厉行清廉勤政、查禁贪污;一方面废除盘剥百姓的苛捐杂税,还教育百姓依时下海,不准滥捕乱采,以期保护珠蚌资源。孟尝时时以老百姓利益为念,不到一年的时间,合浦境地出现了商贸流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所谓一活百苏,迁走的珠蚌也回到了合浦。这就是典故“珠还合浦”的由来,它说明了政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后话:孟尝理政有方,深得朝廷众多同僚的赞赏。到了东汉桓帝时,同郡乡人、尚书左丞杨乔曾七次向朝廷上书推荐孟尝,请求朝廷重用,然而,尽管杨乔以死相荐,但由于宦官从中作梗,朝廷均不予理睬,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

从汉顺帝到汉桓帝,孟尝在合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当其因病向朝廷请辞后,百姓拽住车驾请求不要离任,以至不能登程。于是,孟尝决定隐居在合浦的僻野水边,亲自耕田种地。邻近的士人百姓仰慕孟尝的高尚道德,都愿意与其为邻,没多久,这个偏僻的荒野有了百余家邻居。孟尝决定还乡时,邻里诚恳挽留,也是无法脱身,其只得与一些追随他的乡民趁着黑夜,悄悄乘船返回故里上虞。离开合浦时,孟尝没有带走一颗南珠。几年后,孟尝卒于家中,享年70岁。

孟尝清廉之名如同南珠纯白无瑕,受到世代合浦人的敬仰与尊崇。为纪念孟尝“去珠复还”的德政,合浦官民先后修建了“还珠亭”、“海角亭”。初唐王勃在其名篇《滕王阁序》中称: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0

爱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