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台型”VS“躺平”:90年代温州人如何用“装阔”打了佛系的脸

毕梓俊阿 2025-03-25 16:09:04

昨夜经历了一个奇异的梦境,梦中自己在极短时间内,围绕“展现风采”这一主题,迅速完成了一篇短文。梦里,我写作时旁征博引,行文流畅无阻。创作完毕后,内心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轻松与满足。然而,当从梦中醒来,方知这一切不过是虚幻。

“装门面”是温州的一种地方说法,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显示自己阔绰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人。这类人会过度追求表面的光鲜,通过摆架子、讲排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温州人的“彰显形象”行为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在温州经济发展模式初现之时,众多温州人前往大城市,担任采购或业务代表,与国有企业开展合作。为了更有效地与国有企业建立联系,他们往往选择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

他们首先制作了一批名片,上面罗列了各种职位头衔。普通的销售人员名片上,也被加上了销售经理或采购经理等头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习惯在口袋里装上一盒高档香烟,专程前往国营单位,以此作为敲门砖。

在那个以穿着的确良白衬衫彰显身份的时代,将牡丹牌香烟放置于衬衫上口袋,让其商标半遮半掩地显露,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于是,当时的温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手持牡丹烟,月薪三十三,这暗指某人好面子,不善实干。

在80年代,温州人的“讲究形象”主要体现在对身份标志的刻意展示上。而进入90年代,他们的关注点转向了更为直接的外在象征——服装品牌。

进入90年代,温州人的穿着观念发生了转变,开始追求品牌与正宗。诸如老头皮鞋、梦特娇服饰、迪拉多纳等产品,成为了温州人喜爱的品牌。年轻人则更青睐于PUMA运动鞋、苹果牌牛仔裤以及鳄鱼图案的T恤。在当时月薪普遍不到300元的情况下,这样一套装扮的总价高达1500元,相当于半年的收入,对于大多数工薪阶层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难以轻松承担。

有一次,我陪外地朋友参观,乘电梯时注意到同行的几位温州同事,大概五六个人,都身着价格约七八百元的鳄鱼图案T恤。这让外地朋友半开玩笑地问了一句:“难道鳄鱼T恤是你们公司的制服吗?”

随后,随着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的流行,携带移动电话漫步街头的人总能引来旁人的注意。在餐馆用餐时,人们一落座便会将移动电话置于餐桌上。一张餐桌旁,即便只有三五个人用餐,也可能摆放着三四部移动电话,这让服务员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昔日温州,街道上遍布的是三四万元价位的太空牌与本田王摩托车。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温州,摩托车上路需通过牌照拍卖获取。据《温州市志》所载,1992年,本田王摩托车的牌照拍卖平均价格高达4.8万元,这一数字远超一般家庭的年收入水平。换言之,行驶在路上的摩托车,其总价往往接近七八万元。温州女子出嫁之际,若嫁妆里没有包含已上牌照的进口摩托车,其父母会感到非常没有面子。

往昔岁月里,于温州地区,依赖固定薪资为生的人往往被视作缺乏变通、不够灵活的标志。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那些投身创业的年轻人成了未婚女性青睐的对象,而领取固定薪水的人群则被认为缺乏上进心。更有甚者,一些家长会拿“若是与依赖工资生活的人结婚”作为例子,以此告诫子女不可养成懒惰懈怠的习惯。

温州人特有的“展现门面”行为,在那个重视外表远超内在的社会环境中,确实帮助部分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才逐渐平息。随后,温州人注重实际的做事风格开始逐渐成为主导。

温州人热衷于展示自身形象的时期,恰逢温州经济迅速崛起的阶段。在那个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温州人作为首先富裕起来的群体,需要通过外在标志来打破社会阶层的界限,以此建立信任并获得尊重。这种展示虽激发了温州人的创业积极性,但同时也加剧了相互间的攀比现象,导致一些家庭因过度开支而面临经济难题。

当下的温州民众愈发注重实际,不再倾向于盲目追求奢华与高位。尽管如今,温州人以往所渴望的物质条件已变得易于获取。耐克运动鞋依然受到温州年轻学子的青睐,但其背后的含义已与往昔大相径庭。如果说追求浮夸外表是设定高远人生目标的体现,那么选择“躺平”则意味着对个人理想的放弃。

据此观察,温州人的“讲排场”精神依然值得称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