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去安源》——走在崎岖山路上的青年毛泽东

毕梓俊阿 2025-03-20 10:44:35

1921年,中国共产党首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毛泽东返回湖南,并于同年10月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紧接着又组建了湘区(涵盖江西安源)委员会,由他亲自担任书记,同时还兼任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的负责人。1921年期间,毛泽东前往安源,对工人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旨在唤醒工人的意识,为他们心中种下革命的火种。安源路矿,包括株萍铁路与安源煤矿,是一家由德、日帝国主义操控的官僚买办企业,拥有近两万名煤矿与铁路工人,他们的生活极为困苦。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工人群体,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假借求职之名深入矿井工作,与那些长期饱受压迫、满腹牢骚的路矿工人建立了联系。然而,这些工人长久以来习惯于逆来顺受,缺乏与外国矿主及本土监工抗争的勇气。毛泽东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尽管工人们目前显得较为顺从,但安源路矿的工人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潜能,亟需开展相应的工作来激发他们的斗争精神。

《青年毛泽东行进于安源山路》是江西省安源煤矿为举办“安源工人运动受毛泽东思想启迪”展览所展出的一幅画作。该作品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子刘春华参与创作。画面中,年轻的毛泽东正行走在一条蜿蜒不平的山间小道上。

1967年10月1日,这幅画作首次亮相于中国革命博物馆。次年5月份,《人民画报》首次以彩色插页的形式,以标题“毛主席赴安源”发表了此画。到了1968年7月1日,经过江青的批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这三家媒体再次以彩色单页的方式,正式且广泛地发表了这幅画作。画作署名为“北京院校学生集体创作,刘春华等人负责绘制”。据统计,该画的单色印刷版累计发行量超过9亿张(不包括转载数量),被誉为“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油画作品”。

此画作运用对称布局,中心焦点为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地平线下沉,群山显得低矮,反衬出主席的雄伟身姿。在动作刻画上,画中毛泽东的每个细微举止都富含深意:他头部微扬,颈部略转,传递出不惧艰险、勇于抗争、敢于取胜的英勇精神;左手紧握成拳,彰显了他为解放全国人民所抱有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右手携带着一把油纸伞,步伐既从容又急促,反映出他急于前往安源路矿向工人传播革命理念的心情,体现了毛泽东不畏风雨、为革命事业不辞辛劳的工作态度。其身后,乌云密布,预示着暴风雨的临近,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隐喻了当时复杂多变的严峻政治环境。整幅油画生动展现了毛主席不辞辛劳、勇往直前,在风雨中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的光辉形象。

1968年,《人民画报》第9期刊文宣布:“一幅名为《青年毛泽东安源行》的革命主题油画已完成。此油画生动展现了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的风采及其革命活动,是颂扬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艺术佳作。”

之后,这幅画作被纳入全国中小学统一教材的插图之中,并以此为灵感,制作了大量毛泽东的像章、陶瓷制品、石膏雕像等,这些衍生品广泛流传。

这组以“毛主席赴安源”为设计主题的毛主席纪念章,是当年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例如,下面展示的这枚名为《毛主席赴安源》的纪念章,其正面采用了浅浮雕技法,再现了毛主席前往安源的油画场景。

背面文字记录:“庆祝毛主席安源油画作品发布,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革命领导小组,1968年”。

该纪念章设计缜密,文字说明标准,通过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准确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