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背上残害杨家将的“黑锅”,冤屈逾千年?

写乎 2019-08-30 21:19:29

作者:赵心放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很担心手握重兵推举他上台的诸位将领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某天宴请他们,趁酒酣耳热之际说道,而今的日子还没当节度使时过得好,很久没有睡过安稳觉了哦。

从将领不解。

赵匡胤自言自语道,大伙谁不想当皇帝呢?众将领吓出一身冷汗,纷纷表忠心。赵匡胤仍继续叹道,铁哥们谁不忠诚啊?不过黄袍加身谁不想啊?众将领害怕了,求其点拨。赵匡胤轻松地说,解去兵权,到地方去任职,朕再赐良田美眷,还与你们结成亲家,君臣互不猜忌,岂不是好......

这就是世人皆知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不过,笔者冒昧地说一句,估摸大多数人还不知有个将领的兵权并没释掉哟!这个将领就是潘美,也就是文艺作品中的潘仁美原型。

(潘美)

(一)杨业出征重伤被俘绝食而死

潘美在“杯酒释兵权”中默默无闻,却在杨业之死上出名了。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杨业之死的概况。

北宋建国后,契丹一直是其心腹大患。太平兴国七年(982年),12岁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临朝执政,宋太宗趁此母寡子弱的机会,打算收复失地,派出东、西、中三路人马大举北伐,西路由王侁任监军,潘美、杨业率领。

西路军冲出雁门,接连攻下了寰州、朔州、应州、云州等地方,一路捷报频传。但由于东路军和中路军败退,西路军成了契丹军集中兵力重点打击对象。宋太宗察觉丧失了战略优势和主动权,急诏西路军停止进攻,将寰朔应云四州老百姓迁入宋朝境内。

(杨业)

萧太后可算个女中豪杰,亲率契丹军闪电般夺回了寰州后向北宋西路军扑来。杨业建议避开契丹军锋芒,确保完成迁移老百姓的任务。监军王侁极力反对,主张直趋寰州与契丹军作战。杨业认为必败无疑。王侁讽刺杨业: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何啥这次不肯出战?是不是有其他打算了?

杨业本是北汉降将,听王侁话里的意思,是认为自己对北宋有二心了。生性耿直忠勇的杨业,情急之下只好出战。有丰富战斗经验的杨业,临出发前,把四周地形观察一番后,遥指陈家峪口给潘美说,这次我肯定会被契丹军打败的。你带兵在这里接应我,说不定我还有救。

正如事前所料,杨业出战打不过兵多将广且气势汹汹的契丹军。他赶紧撤退,进陈家峪口后,却不见一个宋军的身影。杨业只好率领残军边战边退。杨业的一个儿子杨延玉和部属全部战死,杨业身负重伤犹孤身奋战,最终被俘,绝食而死。

(潘美)

(二)潘美其人其事

潘美对杨业之死脱不了干系。在此具体介绍一下潘美的情况。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大名府人,北宋开国名将之一。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唯独没有动潘美的任职地和官职。究其原因,宋太祖与其关系素来深厚是一个方面,关键是潘美比其他将领“懂事”,为人处事十分小心谨慎,每次外出带兵,都会把家属留在京城,实质上就是作为皇家的人质。绝大多数古人的宗族、家庭意识是很重的,谁愿意自毁祠堂抛妻别子去搞叛乱?潘美这样做,宋太祖就一百个放心了!其他将领做不到这点,当然让宋太祖不放心。

潘美除了能让宋太祖放心外,打仗也是一个行家里手,此外还有深深的慈善之心。

北宋建立后不久,李重进叛乱,宋太祖亲征,潘美为行营都监从征,大获全胜。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诸军都部署、朗州团练使。他率军灭南汉的战斗打得漂亮!明的围攻贺州。实则围点打援,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接着连克昭、桂、连三州后再取韶州,南汉后主被迫出降,南汉灭亡。开宝八年(975年),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灭亡,加检校太傅、宣徽北院使......

(潘美)

有个叫王巩的人,在其所著书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初入皇宫,得知宫内有个小孩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侍其左右。赵匡胤询问赵普等人咋办?

赵普等人说:除掉他。

赵匡胤招呼潘美询问,潘美不敢回答。

赵匡胤说:我即位于周世宗,如果杀了他的儿子,不忍心这么做。

潘美说:陛下和臣都曾是周世宗的臣子,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

赵匡胤说:送给你做侄子。周世宗的儿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

潘美于是将这个孩子带回了家。

从此以后,赵匡胤不过问这孩子的情况,潘美也不说。这孩子就是潘美的养子潘惟吉,后来做到了刺史。潘惟吉只称潘美为父亲却不说祖父是谁。著书人王巩声称是听潘惟吉的后裔说的。

有些史书是这样简略写的:潘惟吉原是后周纪王柴熙谨,后周灭亡后被潘美收为养子。没有讲收养的详细过程。

(三)潘美为啥成了杨业之死的背锅侠呢

杨业死后,宋太宗龙颜大恸,厚恤了杨氏遗属。潘美被削秩三等,降为检校太保,监军王侁被撤职流放。

潘美于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死,朝廷赠中书令,谥武惠。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潘美在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为郑王。

从宋太宗对杨业之死的处理可以看出,潘美是有责任的,不然不会削秩三等,但总的来说算是功大于过的人,不然以后享受不到那些政治待遇。但监军王侁是主要责任人,因宋代有不杀文臣的规矩,撤职流放算是最高档次的处理了。

王侁、潘美为啥早早溜掉没接应杨业呢?这的确是个历史之谜。有些文史爱好者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在陈家峪口待久了,有被契丹军“包饺子”的危险。二是有小人之心,认为杨业打了胜仗先回去报功了,他们久留此处没意义。

需要说明的是,北宋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却对当将军的最不放心。他把一般部队放在地方和边境,将主力部队留在京城周边,平时是文官管理军队,战时才派将军去统领。可以说将军与军队互相不熟悉,更不要说搞好军事训练这些了。因此北宋成了武备差劲而社会经济发达的“跛脚巨人”,只好靠供奉钱财给别国过和平日子。此外,部队出征去打仗有监军,在重文抑武的潜规则下,说话最算数的不是带兵的“将”而是监军哦。

潘美虽然是带兵主将,看来最终拍板先溜的是监军王侁无疑。

杨业英勇杀敌,被俘后绝食而死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历代世人。人们在同情赞美他的同时,也要无情鞭笞害他走上不归路的人。潘美是个武将,在重文抑武的朝代,他不当背锅侠谁当?随着时光的推移,有关杨业及杨家将的文艺作品越来越多,潘美由武将变成了文臣,成为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

笔者正言:潘美在这事上的确犯了严重错误,但他是一个功大于过的人。主要责任人应当是监军王侁。

(赵匡胤)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写乎》签约作家。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0 阅读:6
写乎

写乎

历史原创平台,普及历史知识,研究历史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