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弃婴被中国父母收养,多年后成科研泰斗,为中国坚守边疆60年

海蓝看教育 2024-08-05 11:04:36

1938年,正值抗战,天津教会医院,一对美国白人夫妻将一个小婴儿扔在医院,什么信息和身份都没留,转身离开了中国。

就在白人夫妻转身的那一瞬,孩子嚎啕大哭。但是,父母仍是头也不回。从此,他一生再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

善良的中国夫妇李端甫、赵秀珍收养了这个白人弃婴,将他视同己出。

养父母给这个白人弃婴取了个典型的中国名字:李忆祖,希望他不要忘了,是中国这片土地生养了他。

很快,李忆祖跟随养父母来到了北京。但是,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一家子人中有一个长成了“洋娃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多么危险呀!很长一段时间内,李家人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

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从来没想过抛弃李忆祖。当时有个外国老太太想要领养他,养父母根本没舍得给。

他们将他送回山东,和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在山东,李忆祖度过了快乐的童年,也种下了感恩的种子。

抗战胜利后,李忆祖回到北京开始了求学之路,先是考上当时最好的北京二中,后来又考上了北京地质学院,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八大学院之一。

但是,不管李忆祖怎么尝试着融入同学生活,他高挺的鼻梁、深陷的眼窝,这副纯正的西方面孔,让他怎么努力都显得格格不入。

很长一段时间,李忆祖一直都被同学们孤立和排挤,甚至因此变得自卑和内向起来。

养母发现了他的变化,有一天专门把他叫到膝前,和他说了一通话。养母说:“你是个男子汉,男子汉要有男子汉的样子,遇到质疑要不逃避、不退缩,勇敢去面对。”

以后再次遇到不友善的对待,李忆祖都会大声反驳对方:“我不是老外,我是中国人!”

1961年,李忆祖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本来可以留京工作,可是他两次打报告,坚决要求去新疆。

名校毕业生,放着大好的前程不要,为什么偏要选择新疆呢?有人对他此不理解,有人甚至恶意臆测,认为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到边疆肯定怀有异心。

李忆祖坦然回应:“我学的是地质测量与找矿专业,不去新疆,在北京能找到什么矿?”

最终,李忆祖被分配到新疆煤炭工业管理局156煤田地质队,从事煤炭地质普查。他带着一张地质图,一块罗盘,跟着地质工人们一起攀登高山雪岭、跋涉荒漠戈壁,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

野外的工作有多艰苦?多年后,李忆祖回忆起他们是怎么吃饭的:“化点雪水,几个石头支起锅,把馒头一煮热就吃”。

这样的日子,李忆祖一过就是20多年,从一腔热血的大学生,成为了顶尖地质学专家,他对新疆的地质信息、矿产资源如数家珍,被誉为新疆地质勘测“活地图”。

在新疆,李忆祖多次有机会调动。尤其是1964年,李忆祖结婚了,妻子曹锦霞在山西工作,但他还是没有舍得调离新疆。

几年后,本是苏州人的妻子带着孩子们来到新疆,一家子都成为了“真正的新疆人”。

即便后来,李忆祖身体大不如前,不能再冲锋一线了,他也没舍得离开新疆,而是去了156队子校、煤炭厅子校当校长。

退休后的李忆祖本可享受天伦之乐,他却又拾起了一个新身份——科普作家。

李忆祖辗转新疆50多个县市,义务授课800多堂,听众37万余人,把一生所学都贡献给了这片热地。

有一次,李忆祖到博物馆参观,外国人见到他,用英语向他问路。

可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李忆祖哪里会说英语,只好让朋友去解释:“他在中国出生,根本不会说英语”。

还有人看到他,言语里总是不经意就说出“老外”两个字。谁这样说,他跟谁急:“不要叫我老外,我怎么会是老外呢,我养父母都是中国人,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如今,86岁高龄的李忆祖,依然精神抖擞地冲在科普一线。

有人问他:“这么拼,到底为了什么?”

李忆祖深情地说了一段话:“记得养母对我说,人要有点精神、有点骨气,既然要做件事情,就要尽力而为,我是共产党员啊,以前跑野外是为人民服务,那么苦都不觉得,讲课也是为人民服务,孩子是国家的”。

养父母将李忆祖抚养长大,共和国将李忆祖培养成才,对于这份爱,李忆祖用他自己的一生来开反哺!

洋脸虽然长在身,他有一颗中国心。李忆祖,不愧为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0 阅读:4

海蓝看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