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是一艘航行在惊涛骇浪中的破船,而慈禧就是这艘破船唯一的掌舵人,也是唯一可能的掌舵人。
这并不是说她能力有多强,而是慈禧的权术很厉害,搞斗争很在行,硬是把一帮满清贵胄、封疆大吏、汉族大员整的服服帖。
从某种角度来说,老太太政治手段比较高明,杀伐决断炉火纯青,比如辛酉政变时,慈禧不过26岁,但能在相对弱势局面下执掌大权,斩杀肃顺、迫令端华载垣自尽,顾命八大臣势力被一网打尽,事情做得干脆彻底,绝不拖泥带水,而且政变时值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太平天国,外有各国列强,但慈禧最终让局面平稳过渡,并在26岁时实质掌控清廷大权,这哪是一般权术就能做到的?
此后,慈禧执掌中国大权近半个世纪,她让奕䜣靠边站,整的奕䜣几十年只敢做一个恭恭敬敬的恭亲王,不敢窥视大位,而慈安老太后,最终也驾鹤西去,在几十年间,老佛爷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整合,使自己成为各方利益集团的最高代表和仲裁者,大清的一切大事,只有老太后发话了,才能算定数。
即使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一干汉族地主阶级崛起,并逐渐掌控了南方多省的实权,但面对老太后的权威,他们至少表面上还是服从清廷的指令,不敢过于“放飞自己”。
而慈禧在去世前一段时间毒杀光绪,也算的上是手段毒辣的“够狠”,对自己带大的孩子都下得了如此毒手,也怪不得一帮子蠢蠢欲动的臣工对她是服服帖帖。
说到底,大清早就是积重难返,这个庞大的统治集团,慈禧经营了几十年,她是帝国唯一能控制局面的人,这个帝国的高级官员们,论资排辈个个都比不上慈禧,而那些分离性不断加强的封疆大吏们即使再牛,包括李鸿章之流,心里再不满,但碍于慈禧的权威,也得对清廷服服帖帖。
其实吧,咸丰死后,满清经历太平天国十几年的折腾,早就国不像国,一派亡国之景,国内外的各路势力、欧美列强也是伺机而动、抢占利益和地盘,那几年,大清依然是不断的割地赔款,如果让我们回到那个历史节点,真没多少人愿意相信这样的“破船”还能继续航行下去。
但是,慈禧做到了,她能让这个早该断气的大清又继续活了半个世纪,没有几把刷子,能搞得定、搞得好吗?
当然,老佛爷作为统治者,除了如火纯情的权谋手段,其他的,她本身也不具备多少治国能力,也谈不上有多少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很大程度上也对大清的现实也很难做到客观认识,她就是一个不太开化的统治者。
当然,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慈禧更像是一个比较谨慎的老船长,她最大的目标就是努力驾驶好这艘“破船”,让它继续航行下去而不至于解体,至少不要在她手里解体,所以,清末推行的各种改革和变法,最终能做的也就是对这艘破船进行修修补补,尽量的稳住。
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开始持续推行一系列新政,而且,新政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戊戌变法,但是这些对大清的续命于事无补,这些改革还是老太后依靠自己所剩不多的权威强推下去的,地方大员们还算至少表面服从,但随着老太后西去,大清的最后几年,就再也无法推动新政和节制地方,大清很快就土崩瓦解了。
你要搞清楚,清末全国二十几个总督巡抚搞到最后只有一个满人,其余全部是汉人,这都是曾国藩大力举荐造成的,这才有清帝逊位,汉人承继大一统。否则四分五裂,象外蒙一样,进入现代,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分久必合了。在那样一个关键点上,曾的出现,是大一统中国的最后机会,也是命运,从这方面说,无论给曾国藩多高评价都不为过,没有他,还有中国吗?
如果不是曾率领一班志同道合的书生平定天下,开启洋务运动,就没有同治中兴,又哪有力量收复新疆,就不是文正檄文中所说的举数千年人伦礼仪一旦扫地了,而是四分五裂,整个一稀巴烂了。只可惜文正如孔明一样,事事操心,过世太早,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