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爆火,可以看到东西方神仙体系的不同

王土吉 2025-03-16 11:06:04

电影《哪吒》的票房震惊世界后,大家对《西游记》和《封神榜》这类玄幻题材也跟着兴趣大增。

刚好,我看到一个对比中外神魔的好文,作者是谁我给忘了。

写的挺有意思,今天分享给大家。

话说,中国的妖怪体系和西方的仙子精灵体系,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咱们的《西游记》、《封神榜》和西方的《指环王》、《冰与火之歌》进行对比,基本上可以发现:

西方作品中,无论是精灵、矮人还是巫师恶龙,神怪的内部驱动力是使命感,这是一种先定的设置。

例如龙必然要积累财宝,矮人一定擅长制造工艺,这种种族设计是一种不可相互转化的分工模式。

就像是西方工业社会的分工模式,各司其职,互不从属。

而且西方的神怪体系中,处于低贱地位的种族难以脱离自己本身的形态,升级到高一级的种族。

白话说就是西方神怪无法流动,不能实现阶层和种族的跨越。

但在中国的神魔小说中,整个神话世界是复制了我们的社会模式。

作为神话作品的创造者,人类首先把自己放在了中心位置。

比人高一级的是神仙,比人低一级的是动植物,甚至是一块石头。

人类会把地位低于人类的一众修炼者统称为妖怪。

人,神、妖这三个等级之间是可以流动的:

通过修炼,人可以变成神仙,禽兽可以变成人,再进一步也变成神仙;

而神仙和人类如果犯了过错,可能会被贬谪,根据犯错的大小沦为凡人或畜生。

也就是说中国神魔小说里,大家都是动态的,没有永恒的贵贱。

在人,神、妖这三个等级内部有进一步细分的阶层。

天庭里有玉皇大帝,有王母娘娘,还有弼马温,和人类社会一样,神仙的阶层很明显。

妖怪也分有不同的层级。

先是大妖怪。

这类妖怪,要么有异于常妖的天赋异禀,要么有异于常妖的修炼过程。

例如《西游记》里孙悟空,一个石猴,如来佛祖亲口说“这猴子不属于“天地神人鬼、赢鳞毛羽昆”十类之种,而且“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

这就是基因决定的大妖怪。

再例如《白蛇传》里的白素贞,是修炼了一千年的蛇妖。

白娘子上可登天界盗仙草,下能闯地府夺魂魄,这是努力加运气练就的大妖怪。

其次是意外而来的妖怪。

这类妖怪,一般是犯了大错被原本的神仙体系所抛弃的神。

例如《西游记》里的猪八戒与沙和尚,他俩一个是天蓬元帅,一个是卷帘大将,因为触犯天规被贬下界,直接变成了俩妖怪。

当然了,后来他俩又再次被神仙体系所接纳。

在这两类大妖怪之外,剩下的就是众多的小妖怪了。

在《西游记》的故事之中,这些小妖怪一般都是“乌合之众”的角色,被统称为“小的们”“孩儿们”。

吴承恩很有意思,会给一部分小妖赋予名字,而且这些名字常常带有诙谐的意味。

比如:刁钻古怪、古怪刁钻。

尤其是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这种相声贯口似的名字,纯粹是想让读者轻松一笑。

但就是这些小妖怪,最像我们普通人。

他们一旦成了精,就迸发出了生命力,甚至比人类更加上进。

相比于无欲无求的神仙,妖怪们身上被投射的“人性”更为强烈。

他们要花费人类十倍、百倍的时光,从一个普通的动植物向更高的阶层努力攀升。

他们在种族跨越的过程中,映射出的都是人类最人性的一面。

具象到《西游记》中,有吟诗作赋的花精木魅,有贪恋美色的下凡神兽,有偷奸要滑的办事小妖,也有一丝不苟的巡山小怪。

正是这些迷人的“反面角色”,让人回味无穷至今难忘。

0 阅读:42
王土吉

王土吉

不是老中医,喜欢吹牛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