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我军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有这么一支队伍,它的番号尽管只存在了一年半的时间,但是它创造出来的辉煌战果,却鲜有匹敌。
这支队伍,就是后来走出23位开国将军的“少共国际师”,值得一提的是,这23位将军中,还诞生了一位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那一年,他才39岁,因此,这支队伍,又被称为“红军最牛的师”
听“少共国际师”的名字,大家或许就应该想到,这支队伍,是由一群年轻人组建完成的,实际上,中央红军组建这支队伍,并非是顺势而为,而是被形势所逼。
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我军取得胜利后,蒋介石恼羞成怒,调集了100万大军,准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的“围剿”,本来红军力量就比较薄弱,由于未直接听毛主席的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我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在很艰难的情况下所取得的。
为了面对第五次“反围剿”,党中央决定扩大红军队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少共国际师”的成立。
虽然是一群由平均年龄18岁,最小年龄14岁的战士组成,但是党中央并不轻视他们,反而是派了相当牛的人来领导,其首任师长为陈光,政委是冯文彬。
众所周知,陈光是林彪在红军时期最得力的干将之一,后来,陈光还曾一度接替林彪担任红一军团军团长职务,由此可见当时陈光在红军时期的地位。
冯文彬倒是了解的人不多,实际上在红军时期,他在我军的地位也不低,“朱毛会师”红四军成立后,冯文彬曾任前敌委员会的秘书。
“古田会议”期间,毛主席认识到了罗荣桓的才华,他对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晚了。”这是毛主席公开首次的对罗荣桓进行评价,冯文彬是见证者。
1933年少共国际师成立,党组织安排陈光当师长,冯文彬当政委,可见对他们的看重,不过,冯文彬在政委的职务上待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前来替代他接任政委的人,倒是很牛。
这个人就是肖华。
尽管在1955年授衔时,肖华以39岁的年龄成为了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但这个时候,肖华才刚刚17岁,他到少共国际师任职,还是周恩来安排的。
肖华是江西兴国人,曾参加过兴国暴动,1929年毛主席到兴国创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13岁的肖华成为了最小的学员。
虽然肖华年龄小,但是他为人机智,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成后,肖华便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一年后毛主席再次来到了兴国,此时已经是少共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的肖华被毛主席点名来汇报共青团工作。
当天,毛主席还留他一起吃了饺子,后来离开时,毛主席将肖华带到了红四军,对红四军政委罗荣桓说:“这个小娃娃将来一定有大出息。”
从此,肖华在毛主席的关心下成长,到1933年,他完全可以独当一面,所以,周恩来才安排肖华去做少共国际师的政委。
周恩来对他说:“年轻的干部带年轻的兵,这样,部队才会更有朝气。”
肖华有顾虑,他认为自己做不好,周恩来就鼓励他:“只要认真学习,经过斗争的磨砺,就会走向成熟。”肖华答应了下来。
到任后,肖华没有辜负周恩来的期望,少共国际师的战士们也没有辜负周恩来的希望,尽管部队组织起来已经晚,但是在遇到战斗时,战士们的勇猛和无惧一点都不逊色于老牌红军队伍。
这或许就是周恩来所说的,属于年轻人的朝气。
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开始后,少共国际师开启了短暂却辉煌的历程。
少共国际师首次出征的任务是配合红三、七军团在东方战线投入战斗,他们战斗的地方是在闽北拿口,敌人是国民党周志群部。
在师长陈光,政委肖华的指挥下,少共国际师采用了以一个营分兵迂回布成口袋队形,从两翼夹击的战术,两人的绝对优秀指挥,保障了国际师首次告捷。
两个小时的激战中,国际师歼敌500余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与弹药。
虽然出征首次战果并不是很大,但是意义是很大的,战后,红军总司令员与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甚至专门发了嘉奖电。
这嘉奖电不仅是党中央领导对少共国际师的赞许,更是他们的鼓励和期望。
历史不会偏心善良的人,战争亦是如此,每个人都是血肉之躯,并非金刚不坏,打仗,有胜利,也有失败,更多的是牺牲。
少共国际师自从出征后,征伐不断,先后参与了将军殿、团村、大脑寨、驿前等战役,在一年多的南征北战中,战士们的数量也是骤减,从一开始的九千余人,剩不到三千人。
长征路上,少共国际师损失更大,遵义会议后,考虑到少共国际师已经无法独自成军,因此,党组织确定撤销“少共国际师”的番号,将其纳入红一军团,红一师和红二师。
虽然少共国际师从此在我军的历史上消失了,但是它所创造的辉煌革命历程与成果,是没有被历史所忽略的。
1955年及1965年之间授衔时我军的上千名开国将军中,有足足23位开国将军,就来自于少共国际师,其中包括了两位上将,分别是肖华与彭绍辉。
肖华39岁是最年轻的开国上将,彭绍辉则是一位独臂上将,
陈正湘,曹里怀等中将,也是从少共国际师走出来的,尽管中央红军红一师是红一军团的绝对主力,走出来的开国将军职务也高,但是相对于少共国际师存在时间较短,成果较大,因此,,因此,后来也有人将少共国际师视为了红军中“最牛的一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