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尖山、江南大漠、6501人工洞、药姑山、长江系列(临湘篇)

怀蕾说旅游 2023-03-17 23:34:10

引言—名字由来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934~936)马殷置王朝场,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为王朝县,至道二年(996年)更名临湘县,因滨湘水与长江会合之处而得名。

临湘市今隶属于湖南省岳阳市。

长江图

长江自西向东沿北部边界流经临湘,这是长江流经湖南的最后一站。

五尖山云林寺

云林寺位于湖南省临湘市五尖山国家森林公园望城峰顶,与驰名湘鄂赣的道教圣地大云山遥相呼应。古寺始建于唐宋年间,历史悠久;明清年间,佛教道场鼎盛,僧人不计其数,香云袅袅、晨钟暮鼓、梵音嘹绕,远至百里外,来寺朝拜者络绎不绝。

古寺坐落在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之中,前屏后障,左侍右卫,玉带环腰。五尖山重峦叠嶂的诸峰,宛若朵朵莲花绽放在西天半壁。山间溪水清澈,音如琴声,梓林似海、峰峦瀑布、珍鸟奇花让人流连忘返。古寺面向连绵起伏的远山,俯瞰万家灯火的临湘城,极目远眺,令人心开意解,尘嚣顿消,可谓仙山佛国。

江南大漠

湖南临湘银沙滩面积约3000多亩,深50多米,储沙近亿立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沙漠,浩浩荡荡。沙临湘银沙滩江南大漠体为细微颗粒,通身银白。早晨,沙滩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一望无垠,可与北海银滩媲美,故称“银沙滩”。是中南地区唯一的沙漠景观,亦称之为江南大漠。

您一定很奇怪,在江南地区为什么有这以壮观的沙漠呢?其实江南大漠并非天然而成,而是现代中国建设历史的烙印。1958年,由冶金部直管的亚洲最大的国有采矿企业——桃林铅锌矿4000多名工人兄弟扎营临湘忠防镇,引吭挥汗开采铅锌矿石,每天近百吨洗选后的无公害尾砂经管道输送到此地的山丘间,近五十年的尾砂沉积,积砂成海,故江南大漠还有一个名字叫“尾砂坝”。如今,一望无垠的银沙滩以“高峡平沙、江南大漠”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独特的奇观。

三年困难时期,日本人由于资源短缺,曾向中国政府提出,用一斤大米换一斤砂,遭到了总理的拒绝。周总理说:“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还很落后,将来科技发达了,我们还可以再提炼。”可见总理的远见卓识。如果当时目光短浅,今天我们就没有机会在江南欣赏到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奇观了。

6501人工洞

“6501”又名银水洞。是根据中央军委1965年一号文件精神而兴建的地下军事工程,从1965年动工到1973年停建,历时八年。“6501”地势险要,符合地下工程隐蔽性强的要求。

山洞全长17000多米,面积80000多平方米,共分上、中、下三层,上下相通,结构极为复杂,有如“长藤结瓜”,共串有25个厅(室),17个通风坚井,大洞可通火车,小洞均可供汽车行驶,被誉为“天下第一人工洞”、“中国地下长城”,堪称“神州一绝”。

6501工程是一座于60年代秘密修建,共设五个进口,两个出口,分成阶梯形上、中、下三个层次,两侧分布无数大小地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曲折迂回、机关暗道错综复杂,恍如迷宫,洞中探险神奇莫测。

目前已探明的第一、第二层共有25个厅(室)、17个通气竖井,全长17000多米,被誉为“天下第一洞”,规模之大让人叹为观止,是目前已知中南地区公开的最大人工洞窟。

龙窖山“千家峒”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幕阜山余脉,地跨湘鄂两省的临湘、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

关于瑶胞居岳州境内,首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潭州,春秋时黔中郡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晋)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湖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这些掩映于崇山竣岭之中色彩斑澜的古老石文化,遗存有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墓、石器、石窝、石级,它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特别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巨大的石块,没有斧凿锤錾的痕迹,皆是运用最原始的木尖火燎的方法采集垒砌而成,面对这些宏伟的工程,你不能不惊叹瑶胞先民惊人的毅力和创造精神。

临湘塔

临湘塔位于临湘市儒溪镇儒溪村的儒矶山上。建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为砖石结构,实心、七级八方,保存基本完好。塔高33.436米(未计入塔刹缺失的宝瓶部分)。

首层以下为高2.03米、占地75.3平方米的八方形三级花岗岩塔基座。塔基座以上的每层塔身,均下设束腰砖座,上出叠涩砖檐,八角檐皆出麻石脊翘,石翘颈系铁质风铎。凡十字正向均开券形假龛,而其中南向第三、四、五层却真开佛龛各一个,内置佛像。塔身每层及下檐外粉白灰,下檐冰盘曾施彩绘。

该塔倡修者,即清代首任台湾兵备道刘王敖(公元1829-1887年);塔铭《临湘塔记》,则由光绪乙丑科举进士吴獬(公元1841-1918年)撰写,镶嵌于首层外壁上。记中提到:“吾邑福建分巡道刘君璈当守浙台州试造之,九年,而科举得数十人者也,乃倡造之。”记文含蓄诙谐,充满着社会哲理和睿智,其对科举文化的深刻理解,超乎常人,也超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具有较高的文史价值和思想价值。

团湾雁峰关

团湾雁峰关建于清咸丰年间,为清代古建筑,位于扼湘鄂咽喉、守“湘北门户”的临湘市东南边陲重镇詹桥镇团湾村鸿雁组。距离临湘城区30公里、詹桥集镇8公里。雁峰关夹于凤凰、鸿雁二岭之中,坐东北向西南,由关墙、关门、古道组成。

团湾雁峰关保存较完整,关墙为夯土墙外包砌麻石。东西直抵两侧山麓,条麻石错缝顺石眠砌,砌筑工整。关门为青石券拱结构,门洞宽2.3米。南边关门口高3.4米,北边关门口高2.4米,关卡的券拱门眉镌刻“雁峰关”三字。

雁峰关位于南北交通要道上,易守难攻,为军事要塞,现在,在临湘市乃至湖南省鲜有这样大规模的关卡,且关卡上赋有楷书篆刻,同时,系临湘四十八关之一,对考证清朝临湘詹桥镇的地域界限以及雁岭南北两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地方特产—临湘浮标

临湘浮标是湖南岳阳临湘市的特产。钓具界有“威海的杆,临湘的漂”的美誉,临湘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的浮标生产基地。

临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产浮标所需的桐木年产量在1000立方米以上,芦苇达1500多万支,其浮标生产在全国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浮标生产企业400多家,80%集中在市区,其余分布在桃林、羊楼司、白云等乡镇。基本形成了一个浮标产业群。产业链条正由生产领域向供应领域延伸,出现了专门从事原材料供应的企业。部分原材料由当地供应,文白乡就有好几个村的村民专门从事芦苇的采集供应,出现了芦苇采摘的专业村。

地方特产—龙窖酱菜

龙窖酱菜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日来到洞庭湖东畔,幕阜山余脉一处(今湖南临湘龙窖山),但见瀑布飞泻,林木葱郁,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环顾山野住民,却是饥不裹腹,哀鸿遍野,神农氏百思不得其解,看此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但是百姓生活却十分艰辛。

寻人细问,原来此处确实物产丰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冬季作物已衰败,春季作物尚未长成,人们无处取食,神农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暂居下来,随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种植谷物与蔬菜,待到丰收之时,教村民将谷物晒干囤积,将萝卜、榨菜等蔬菜采摘洒盐置于石洞中扎紧保存。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开窖取菜,则酱香扑鼻,菜体完好,从此乡民无食物之忧。当地村民为感谢神农氏恩德,便将神农氏当年所居石洞称为“龙窖”,将神农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称之为“龙窖酱菜”。从此以后家家户户都将吃不完的蔬菜按此法进行储藏蔬菜,“龙窖酱菜”也从此流传至今。

关于龙窖酱菜制作的历史十分久远,已无从考证,据临湘乡间盛传的民间传说在三国时期就有早期龙窖酱菜制作过程和故事的记载:公元208年,三国东吴大将黄盖临危受命,秘密进驻下隽县(今湖南省临湘市)。这里湖泊浩渺,湖垸众多,黄盖在此操练水军,当时军需物资溃乏,为战备需要他们将蔬菜进行腌制,用土坛装好,和黄泥密封,埋于山边湖畔,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将士食之味口顿开,士气大振。三国相争,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军中以龙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龙窖山,因此得名龙窖酱菜。

根据现可查证的资料可追溯到宋代,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磨豆腌菜为食。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再是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山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织而衣”。

后序

临湘底蕴深厚,山川秀美。1000多年来,楚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积淀了一大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遗产,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临湘还是万里茶马古道的两个南方起点之一。被誉为“中国浮标之乡”“竹器之乡”“茶叶之乡”“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

大美湖南、大美岳阳、大美临湘欢迎您!

0 阅读:8
怀蕾说旅游

怀蕾说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