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许世友,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为了给孙女买甘蔗跑遍南京城

雾意岛与 2024-10-24 22:01:07

引言:

在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后,75岁高龄的开国上将许世友选择回到南京安度晚年。这位曾在战场上驰骋一生的铁血将军,却在退休后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如何与孙女们友好相处。从严厉的父亲到慈祥的爷爷,许世友经历了一段令人动容的转变。为了哄孙女开心,这位曾叱咤风云的将军不惜跑遍南京城只为买到新鲜甘蔗。这个看似平凡的小故事,揭示了一位伟大将领晚年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温情一面,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变迁。

戎马一生 战功赫赫

许世友的一生,可谓是传奇。1906年2月,他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现河南省新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身体又不好,生活的艰辛磨砺了他的意志。

为了改变命运,年轻的许世友选择以俗家弟子的身份习武。他一边练武,一边照顾母亲,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这段经历不仅为他日后成为军人奠定了基础,更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许世友的革命生涯可以说是从红军长征开始的。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随后的八年抗战,许世友更是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解放战争期间,许世友指挥部队在胶东地区节节胜利。毛主席曾经赞叹道:"许世友,打红了胶东半边天,实在了不起!"这句评价,足以证明许世友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

建国后,许世友的军旅生涯并未结束。他先后担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等要职。在这些岗位上,他继续为国家的军事建设贡献力量。

1979年,已经73岁高龄的许世友再次披挂上阵。他作为最高指挥官,指挥了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是他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也为他辉煌的军事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然而,许世友的家庭生活却充满了坎坷与遗憾。他一生有过三段婚姻,前两任妻子都因为战乱和政治原因与他分离。直到遇到第三任妻子田普,他才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许世友和田普共育有6个子女。有趣的是,除了长子,他的其他子女几乎都出生在他指挥作战的重要时期。因此,他给子女起的名字也都与战争有关,如许建军、许援朝等。

作为一名将军,许世友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他希望子女们能够自立自强,不依靠父亲的地位。有时候,他甚至会动手打儿子,用严厉的方式教育他们。

对于女儿,许世友则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会耐心地向她们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希望能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这种方法虽然不够温和,但也反映了许世友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许世友的子女们长大后,都经历了军营的淬炼。他们大多扎根基层,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没有因为是将军的子女而受到特殊待遇。这正是许世友给予子女们最宝贵的"特权"——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1979年,在指挥完对越自卫反击战后,75岁的许世友感到心力交瘁。他向党中央、中央军委递交了请辞报告,表示想要回到南京安度晚年。

组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特别是身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深知老战友此时的需求。他安排人员将许世友安顿在了南京东郊的中山陵8号,这里曾是许世友工作时的住所。

就这样,这位戎马一生的开国上将,开始了他平静的晚年生活。然而,对于许世友来说,这种平静的生活却带来了新的挑战。他将面临如何与家人,特别是孙辈们相处的"新问题"。

退居二线 回归家庭

回到南京后的许世友,终于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古稀老人应有的待遇。他不再出席政务性活动,除了偶尔列席一些会议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整理回忆录和休息。

许世友常说:"田没种够、仗没打够、书没读够,只想过过读书种田的简单生活。"这句话道出了他此时的心境。

然而,这位"老革命"在回归家庭生活后却遇到了新的难题。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与孙女们友好相处。

在自己子女的成长期,许世友因为忙于战事和公务,错过了陪伴他们的最佳时机。如今退休后,他终于有了大把时间可以陪伴孙辈们。

许世友和妻子田普都十分喜欢小孩子,尤其是两个小孙女:许玥和许红。这两个小姑娘平时跟父母住在一起,只有周末和节假日才能来到中山陵8号爷爷的家里。

每当孙女们来到家里时,许世友就会变得异常兴奋。多年的战场经历给他留下了不少后遗症,特别是听力下降严重。但奇怪的是,他却能清楚地听到孙女们上楼时的脚步声和嬉戏打闹声,然后亲自出门迎接。

按照家规,小孙女们要站成一排,立正并大声喊"爷爷好"。许世友听到这声问候,脸上就会绽放出笑容,拥抱亲吻孙女们,然后给她们拿出自己喜欢的水果糖、麻花等食品。

但是,隔辈人的生活方式和喜好总是有差异的。孙女们对爷爷最喜欢的食物并不感冒,尤其是那些糖果,她们会偷偷藏起来,离开时扔掉。

警卫员看到后向许世友报告,这让他感到很失落。如果是自己的儿女这样做,他可能会严厉惩罚。但面对孙辈,许世友知道不能再用原来那套严格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世友开始向身边的年轻人打听现在的孩子们喜欢吃什么。他得知现在的小孩子们喜欢吃巧克力这种西洋舶来品。

虽然巧克力比市面上的水果糖还贵,但许世友尝了一口后,明白了孩子们为什么喜欢——因为它又甜又香。于是,他开始为孙女们准备巧克力。

下次孙女们来的时候,许世友拿出巧克力,说:"快来吃巧力克!巧力克真好吃啊!"虽然他一直说不对巧克力的名字,但这反而让他在孙女们眼中显得更加可爱,孙女们也更愿意和爷爷一起玩了。

许世友还在中山陵8号自家院子里开始尝试种甘蔗。这是他从广州带回来的,以前在广州军区的时候,他也曾经种过甘蔗,只不过那时候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亲自打理,都是由家人代劳的。

这次自己种植甘蔗,许世友是为了让孙女们吃到新鲜又健康的甜食。他知道孩子们喜欢吃甜食,但巧克力那种零食又不太健康,于是就想让她们吃点自家种的新鲜甘蔗。

孩子们看到新鲜的甘蔗当然想吃,但是,刚种下的甘蔗还没到季节,还没熟。这可难坏了许世友,他决定亲自出马,在南京城里寻找新鲜的甘蔗。

甘蔗一般是10月份成熟,一直到转年2-3月份都可以吃。但当时正值夏天,许世友和司机在南京城里四处寻找,却找不到卖甘蔗的地方。

他们跑遍了大部分卖水果和百货的地方,都没见到有卖甘蔗的。就在快要放弃的时候,他们终于在中华门外发现了一个卖甘蔗的小摊位。

许世友二话不说,也不讲价,直接买下了一大堆甘蔗带回家。这一次,不只是孙女,整个中山陵8号院的人都尝了个新鲜。

看着孙女们满足地抱着自己,许世友的脸上笑开了花。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此刻只是一个普通的、疼爱孙女的老爷爷。

这个小插曲,不仅展现了许世友晚年生活中的温情一面,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战场到家庭,从严厉的父亲到慈祥的爷爷,许世友的转变恰似那个激烈变革的年代的缩影。

种蔗甘甜 情暖南京

许世友种植的甘蔗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那一天,他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地来到院子里。看着那一排排高大的甘蔗,许世友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他小心翼翼地砍下几根甘蔗,用水冲洗干净。然后,他亲自动手,将甘蔗切成小段,摆在盘子里。这是一个细致的工作,但许世友做得很认真,就像当年他在战场上布置作战计划一样一丝不苟。

许世友迫不及待地叫来了家里的所有人,包括警卫员和工作人员。他笑呵呵地说:"来,大家都尝尝,看看我种的甘蔗甜不甜。"大家都很给面子,纷纷品尝起来。

然而,品尝的结果却有些出乎意料。也许是水土不服,在南京种植的甘蔗跟广州的相比,并没有那么甜。水分也不太充足,给人感觉有些干巴巴、软绵绵的。

但是,没有人说出实话。大家都称赞说:"将军种的甘蔗真甜啊!"许世友听了这话,眼睛眯成了一道缝,显得非常高兴。

许世友并不满足于自己和家人品尝。他决定要与更多人分享这份甜蜜。他吩咐工作人员,将甘蔗捆成一捆捆,准备送给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同志,以及他曾经的战友们。

工作人员按照许世友的指示,将甘蔗仔细包装好。每一捆甘蔗都被漂亮的彩纸包裹着,系上了红色的丝带。这些甘蔗看起来就像是珍贵的礼物,承载着许世友的心意。

送甘蔗的过程成了一件大事。许世友亲自制定了送礼名单,其中包括南京军区的几位领导,以及一些已经退居二线的老战友。他还特别叮嘱,要把最粗最长的甘蔗送给那些关系最亲密的朋友。

工作人员开着车,挨个将甘蔗送到各位领导和老战友家中。每到一处,都会代表许世友传达他的问候。收到甘蔗的人无不感动,都说这是他们收到过的最特别的礼物。

有些老战友甚至专门打电话给许世友,感谢他的心意。他们在电话里笑着说:"老许啊,你这是要当农民了吗?"许世友也笑着回答:"打了一辈子仗,现在终于可以种点东西了。"

这些对话虽然简短,但却包含了深厚的战友情谊。那些甘蔗不仅仅是水果,更是许世友对过去岁月的一种怀念,对和平生活的一种珍惜。

然而,许世友最关心的还是他的两个小孙女:许玥和许红。他特意为她们留了一大捆最好的甘蔗。当孙女们来到中山陵8号时,许世友亲自将甘蔗递给她们,说:"来,尝尝爷爷种的甘蔗。"

两个小姑娘接过甘蔗,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也许是爷爷的爱意让甘蔗变得格外甜美,她们吃得津津有味。许世友看着孙女们吃甘蔗的样子,脸上的笑容比甘蔗还要甜。

不过,许玥和许红毕竟是小孩子,没吃多少就觉得腻了。她们将剩下的甘蔗留给了家里的其他人。但当许世友问她们"爷爷种的甘蔗甜不甜"时,两个小姑娘还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真甜啊!"

听到这个回答,许世友的眼睛又眯成了一道缝。他轻轻地抚摸着孙女们的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开国上将,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慈爱的爷爷。

这个种甘蔗的小插曲,成为了许世友晚年生活中最温馨的记忆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一位老革命家回归平凡生活的欣喜,也展示了他与家人、战友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南京的阳光下,许世友种下的不仅仅是甘蔗,更是一份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对亲情友情的珍视。那甜甜的甘蔗,承载着一位老将军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

英魂归故里 特批入土葬

1985年10月22日,南京的秋风吹过中山陵8号院落,卷起了几片落叶。这一天,许世友上将在这里安详地离世,享年80岁。消息传出,整个南京城都笼罩在一片哀思之中。

许世友的家人和战友们聚集在他的床前,回忆着这位铁血将军的一生。从红军长征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许世友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然而,在许世友去世前,他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希望能够土葬,并与母亲葬在一起。这个请求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也让负责安排后事的人员陷入了两难。

按照毛主席生前定下的规矩,中央领导同志去世后一律火葬。这个规定一直被严格执行,从未有过例外。许世友的请求,似乎与这个规定相悖。

负责安排后事的工作人员们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将这个特殊请求上报给中央军委。他们认为,作为一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上将,许世友的遗愿应该得到慎重考虑。

报告很快传到了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案头。邓小平和许世友共同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对这位老战友的性格和为人再熟悉不过。他仔细阅读了报告,然后陷入了沉思。

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做出了一个特殊的决定。他在回复许世友家人的请求时说:"许世友同志戎马纵横六十余载,战功赫赫,九死一生,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能力、特殊贡献的人物。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发'特别通行证'一张,安排许世友同志的遗体土葬。"

邓小平还在报告上加上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的字样。这个决定既尊重了许世友的遗愿,也保持了规定的严肃性。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这位老革命的特殊敬意。

得到这个消息后,许世友的家人都感到无比欣慰。他们开始着手准备土葬的相关事宜。按照许世友的意愿,葬礼将在他的家乡河南省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举行。

1985年11月9日,许世友上将的土葬仪式庄严举行。参加仪式的人群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同志,也有许世友的老战友和家乡父老。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目送许世友的遗体入土。

许世友的墓地就在他母亲的墓旁。这个安排让许世友得以实现生前未能尽孝的心愿。在场的人们都感慨,即使是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葬礼结束后,许世友的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人们纷纷回顾这位开国上将的一生,感叹他从战场到田间的转变,赞叹他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为了纪念许世友,人们在他的家乡以及他曾工作过的胶东地区建立了"许世友将军纪念馆"。这些纪念馆不仅展示了许世友的军事成就,也记录了他晚年的平凡生活,包括种甘蔗的故事。

许世友的两个小孙女许玥和许红,虽然对爷爷的军旅生涯了解不多,但对爷爷种甘蔗的记忆却格外深刻。她们经常在纪念馆里,给参观的人讲述爷爷是如何为了给她们买甘蔗而跑遍南京城的故事。

时光流逝,许世友的事迹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人们通过他的故事,看到了一个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的历史变迁。许世友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

许世友将军的墓前,常年鲜花不断。来这里祭奠的人中,有老战友,有普通百姓,也有年轻的后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对这位老将军的敬意,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缅怀。

在许世友的墓碑上,刻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田没种够、仗没打够、书没读够。"这句话不仅概括了许世友丰富多彩的一生,也道出了他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向往。

许世友的故事,特别是他晚年种甘蔗的小插曲,成为了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常说,能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将军变成一个慈祥的爷爷,和平年代的魅力可见一斑。

许世友的一生,从战场到田间,从严厉的父亲到慈祥的爷爷,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他的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温暖而动人的篇章。

0 阅读:11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