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杨尚奎之子参军被拒,刘俊秀联系一开国少将:有件事问你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革命老干部杨尚奎的两个儿子怀揣着参军报国的梦想,却在征兵关口遭遇了意想不到的挫折。正当一家人陷入困境之际,与杨尚奎有着深厚革命情谊的刘俊秀得知此事后,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他拿起电话,联系上了一位开国少将,说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有件事问你,杨尚奎同志有没有问题?"
这通电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刘俊秀与杨尚奎这对老战友之间,又经历过怎样的患难与共?而这位神秘的开国少将,又将如何影响两个年轻人的命运?
一、革命战友情深:刘俊秀与杨尚奎的初识与革命情谊
1935年的长春,一场秘密会议在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内举行。刘俊秀正在向与会同志汇报工作,这时一位身材瘦高的年轻人走了进来。这个年轻人就是杨尚奎,当时担任吉林省敦化地下党支部的负责人。

"同志,你讲得很有道理。"会议结束后,杨尚奎主动与刘俊秀攀谈,两人一见如故。
那时的东北,正处于日伪统治下。刘俊秀和杨尚奎都在秘密开展抗日地下工作。刘俊秀负责永吉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而杨尚奎则在敦化一带发展抗日力量。
1936年春天,刘俊秀接到组织指示,要在永吉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日伪军经常搜查可疑人员。杨尚奎得知消息后,立即派出自己最得力的情报员,协助刘俊秀摸清敌情。
"永吉地区有三个伪军据点,但守备力量并不强。"情报员带来的消息为刘俊秀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在随后的行动中,刘俊秀成功建立了永吉县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杨尚奎在敦化遭到日伪军的秘密跟踪。危急时刻,是刘俊秀设法为他安排了转移路线。杨尚奎在刘俊秀的帮助下,躲过了敌人的追捕,成功转移到安全地带。
抗战胜利后,两人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并肩作战。1946年秋,杨尚奎担任吉林省某县县委书记,刘俊秀则在邻县工作。两县交界处有一个顽固的国民党据点,给当地群众造成很大困扰。
"必须拔掉这个钉子。"刘俊秀和杨尚奎商议后,决定联合行动。他们调动两县民兵力量,采取金钳形包围,一举攻下了这个据点。这次成功的联合行动,不仅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困扰,也为两县解放区的巩固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在即。组织决定调杨尚奎和刘俊秀南下,参加江西的解放工作。临行前,两人相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我们还要像在东北一样,互相支持。"
来到江西后,刘俊秀和杨尚奎分别在不同的地区工作。1949年5月,江西省委改组,两人又有机会在一起共事。刘俊秀主管农业工作,杨尚奎负责组织工作,两人配合默契,为江西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这样,从东北的地下斗争,到解放战争的硝烟战场,再到江西的和平建设,刘俊秀和杨尚奎这对革命战友,在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二、患难见真情:互帮互助的战友情谊
1954年,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却充分体现了刘俊秀和杨尚奎之间的深厚友谊。那年春天,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按照惯例,江西省应派省委一把手参加会议。作为省委书记的杨尚奎本应参加,但他却主动向华东局提出了一个特殊请求。
"我建议由刘俊秀同志作为江西省的代表参加大会。"杨尚奎在报告中这样写道。他的理由是,刘俊秀主管农业工作多年,对农民群众的疾苦最了解,由他去参加会议最合适。

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了华东局和中央的批准。刘俊秀担任人大代表后,每月都有50元的巡视费。一次闲聊时,刘俊秀笑着对杨尚奎说:"这50元正好够买几条中华烟。"
到了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粮食形势严峻。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尚奎和刘俊秀的合作更显珍贵。刘俊秀负责农业生产,杨尚奎则全力配合,调动各方面力量支持农业工作。
有一次,江西某县突发严重旱灾,眼看就要绝收。刘俊秀赶到现场后发现,附近有一条废弃的古渠,如果能够疏通,就能解决灌溉问题。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杨尚奎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召开省委常委会,决定抽调周边县区的民工支援。在最短的时间内,三万多名民工集结到工地,仅用了七天时间就疏通了这条长达30公里的古渠,及时解决了十多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1960年春天,刘俊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江西推广双季稻。这个提议在当时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人说季节来不及,有人说农民不愿意。但杨尚奎坚定地支持刘俊秀的建议。

"只要对农业生产有利,对农民有利,我们就应该大胆尝试。"杨尚奎在省委会议上这样说。在他的支持下,刘俊秀带领农业专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并在南昌县选择了几个试点。
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当年秋天,试点地区的粮食产量比往年增加了三成多。这个成功经验很快在全省推广,为缓解粮食紧张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2年,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江西,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刘俊秀和杨尚奎带领省里的干部,连续多日深入灾区,组织抢收抢种。他们经常是饿了就啃几个干馒头,困了就在农家的草棚里休息一会。
经过艰苦努力,当年江西虽然遭遇严重自然灾害,但粮食产量仍然保持稳定,还向国家提供了10多亿斤粮食。中央对江西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表扬了刘俊秀和杨尚奎的密切配合。

三、鲜为人知的插曲:对党和人民的特殊贡献
1958年春天,刘俊秀在江西农村调研时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当时很多地方在推广新品种水稻,但农民们却对此颇有微词。经过走访,刘俊秀了解到,这些新品种虽然产量高,却不适合江西的气候特点。
一天深夜,刘俊秀突然来到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找到正在加班的农业专家们。"我们要研究适合江西的水稻品种。"刘俊秀掏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农民的意见。
就这样,在刘俊秀的推动下,江西省开始了本土水稻品种的选育工作。他带领农业专家们走遍全省各地,收集优良稻种,进行科学实验。经过两年努力,成功培育出了"赣优1号"水稻,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特别适合江西的气候条件。

1960年冬天,一份题为《关于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建议》的报告,经由中南局转呈中央。这份报告的作者正是刘俊秀。报告中详细分析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
毛主席看到这份报告后十分重视,立即批示:"此件很好,请各地参考。"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部专门召开会议讨论这份报告。会上,刘俊秀被请去介绍经验。他说:"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1961年,"农村工作六十条"开始起草。考虑到刘俊秀在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中央特地邀请他参加起草工作。在讨论会上,刘俊秀提出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问题。
"生产队规模要适中,太大了不好管理,太小了不利于生产。"刘俊秀的这个建议,后来被写入了"六十条"。这个规定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对稳定农村生产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刘俊秀又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发现江西有些地方在实行"三包一奖"制度时出现了偏差,有的地方包得太死,影响了农民积极性。为此,他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系统总结了各地的经验教训。

这份报告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陈云同志看后表示:"这个同志讲的是实话,很有参考价值。"随后,中央根据报告中的建议,对农村各项政策进行了适当调整。
1964年初,刘俊秀又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改进农村工作方法的报告》。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见,反对强迫命令。报告说:"农民最了解土地,我们要虚心向他们学习。"
这份报告很快被印发各地学习。当时主管农业的中央领导同志评价说:"刘俊秀同志对农业问题很有研究,他的意见很中肯,值得重视。"
四、困境中的真情援手:为战友子女参军之事

1971年的夏天,杨尚奎家里一反往常的安静。他的两个儿子伟力和建力刚被征兵处拒绝,这让这两个年轻人感到十分失落。他们从小就在父亲杨尚奎和母亲水静的教育下长大,对部队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天早上,水静坐在院子里整理衣物,两个儿子突然跑了过来。"妈,为什么不去找刘伯伯帮忙?"伟力说道。水静停下手中的活,摇了摇头。
此时的杨尚奎正在病中,无法为孩子们的事情奔走。水静虽然明白刘俊秀一定会帮忙,但她始终觉得不应该因私事去打扰老战友。
"我去打听了,刘俊秀同志现在正在内务组管理征兵工作。"一位老同志悄悄告诉水静,"他一直很关心老干部子女的成长,只要条件符合,他都会帮忙的。"
经过再三考虑,水静决定去找刘俊秀。那天下午,她来到了刘俊秀家,却得知他正在江西宾馆接待客人。水静只好打电话说改天再来,但刘俊秀立即表示:"水静同志,你在家里等着,我马上回来。"

不一会儿,刘俊秀就匆匆赶回家中。还没等水静开口,刘俊秀就说:"我知道你是为孩子们的事情来的。伟力和建力想参军的事,我早就听说了。"
"这孩子们从小就有这个愿望。"水静说道,"他们的身体条件都很好,就是不知道..."话还没说完,刘俊秀就打断道:"这事包在我身上。"
当天晚上,刘俊秀就联系上了江西军区的程世清将军。"老程啊,有件事想问问你,杨尚奎同志有没有问题?"刘俊秀开门见山地问道。
得到否定答复后,刘俊秀立即着手帮助办理相关手续。他亲自打电话给征兵处,说明情况:"这两个孩子的条件都很好,身体素质达标,思想觉悟也高,完全符合征兵要求。"

一周后,伟力和建力收到了征兵通知。水静特意带着两个儿子去感谢刘俊秀,刘俊秀却说:"应该的,应该的。你们两个小家伙,到了部队要好好表现啊!"
这件事情很快就在江西省委干部中传开了。大家都说,刘俊秀帮忙不是走后门,而是帮助符合条件的青年实现参军报国的愿望。而且他处理这件事的方式,既照顾了老战友的困难,又坚持了原则。
五、情谊永驻:革命战友情的传承
程世清将军接到刘俊秀的电话后,立即批准了杨尚奎两个儿子的入伍申请。"既然是老杨同志的孩子,我们更要严格要求。"程世清在批示上这样写道。
1971年8月的一天,伟力和建力正式穿上了军装。临行前,刘俊秀特意来到杨尚奎家中看望。"你们两个要记住,部队是个大熔炉,要像你们父亲那样,在部队里锻炼成长。"刘俊秀对两个年轻人说道。

参军后,伟力被分配到了陆军某部,建力则进入了空军。两兄弟在部队表现优秀,多次获得嘉奖。每逢过节,他们都会给刘俊秀写信,汇报自己在部队的情况。
1973年春节,伟力立功受奖的喜讯传到了家里。杨尚奎和水静第一时间告诉了刘俊秀。那天,刘俊秀特意带着一盒江西特产的糕点来到杨家。"这是伟力小时候最爱吃的,现在立功了,更要吃几块。"
1975年,建力在一次重大演习中表现突出,被评为标兵。这天,刘俊秀正在开会,接到这个消息后特意提前结束会议,赶到杨家道贺。"看来咱们的决定是对的,这两个孩子果然争气。"
随着时间推移,伟力和建力在部队逐渐成长起来。1976年,伟力被提拔为连长,建力也在空军担任了重要技术岗位。每当有人问起他们是怎么入伍的,兄弟俩总是说:"多亏了刘伯伯的帮助。"

1978年冬天,刘俊秀得了重感冒,杨尚奎和水静每天都去看望。正好这时伟力休假回来,专门买了一些东北的人参给刘俊秀补身体。"你们一家人对我这么好,我这病啊,好得更快了。"刘俊秀笑着说。
1980年,建力在空军立了一个大功,获得了三等功奖章。这天,已经80岁的刘俊秀特意请杨家人来家里吃饭。席间,他拿出一个老物件 - 那是1971年征兵时用过的那支钢笔。"这支笔见证了你们的成长。"
1982年,伟力调任到江西省军区工作。上任第一天,他就去看望了刘俊秀。"刘伯伯,没有您当年的帮助,就没有我们兄弟今天的成就。"伟力说道。刘俊秀则说:"你们能有今天的成绩,是靠自己的努力。"
这份始于战火、延续到后代的深厚情谊,在江西省委老同志中广为传颂。每当有人问起这段往事,大家总会说,这不仅是一段革命友情,更是一份永远传承下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