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当演员了,徐志胜,求你别逼我脱粉

张鲁谈社会趣事 2025-04-23 03:57:12

徐志胜,求你别当演员了:一场跨界背后的“脱粉危机”与艺人的成长阵痛

一、从“脱口秀花瓶”到“争议演员”:一场未完成的破圈实验

2025年4月,一部名为《侠客行不通》的武侠剧引发热议。但观众讨论的焦点并非剧情,而是男主角徐志胜——这位以脱口秀成名的喜剧人,因演技生硬、角色割裂被推上风口浪尖。粉丝的呼声从“求你别当演员了”到“别逼我脱粉”,字字扎心。这场争议背后,不仅是观众对“跨界”的审视,更折射出娱乐圈“流量变现”与“专业沉淀”的深层矛盾。

徐志胜的成名之路始于2021年的《脱口秀大会第四季》。他凭借自嘲“颜值梗”和独特的山东方言,以“暴力丑学”杀出重围,成为继李雪琴、杨笠之后的脱口秀新星。综艺、品牌代言纷至沓来,“北志胜,南广智”的CP组合更让他成为流量宠儿。然而,当他从脱口秀舞台走向影视剧片场,观众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综艺感不等于演技,喜剧人设救不了烂剧本。”

二、《侠客行不通》为何“行不通”?创作投机与表演割裂的双重困境

《侠客行不通》改编自漫画,讲述富二代苟凌风误入魔教、挣扎于正邪之间的江湖故事。徐志胜饰演的男主角,本应是一个因外貌和武功被误解的悲剧英雄,但剧集却将笑点粗暴地嫁接于他的“丑”和“综艺形象”上。例如,剧中“武林协会考证”“魔教功法源自自废武功”等桥段,被批为“小品式反转堆砌”,缺乏人物成长的逻辑。

更致命的是,徐志胜的表演仍带着浓重的脱口秀痕迹。他的台词节奏、肢体语言与武侠剧的严肃语境格格不入,观众直言“仿佛在看徐志胜cosplay大侠”。与之对比,同为喜剧人转型的白客(《万万没想到》)和张海宇(《底线》),却能通过角色塑造打破固有标签。两者的差距,暴露了《侠客行不通》创作团队的急功近利——他们并非想讲好一个故事,而是想借徐志胜的流量“赚快钱”。

三、粉丝为何“脱粉”?爱之深责之切的背后逻辑

粉丝的愤怒,本质是对“消耗性跨界”的失望。徐志胜的走红,源于他接地气的自嘲和对“容貌焦虑”的幽默解构。他曾说:“我这长相,卖面膜是冒险,但卖面和馍一定行。”这种真实与自洽,让观众在他身上看到了普通人的共鸣。然而,《侠客行不通》却将他的“丑”简化为笑料,甚至沦为剧本偷懒的工具。当“真诚”变成“敷衍”,粉丝的信任自然崩塌。

此外,粉丝的担忧还在于:频繁跨界可能导致艺人“标签模糊”。徐志胜近年涉足综艺、广告、影视,仅2021年爆火后便接下近20个品牌合作,从面膜到珠宝,从气泡酒到金融产品,看似全面开花,实则稀释了个人特质。有网友感叹:“以前看他调侃自己会心一笑,现在只觉得他在透支人设。”

四、跨界不是原罪,但尊重专业是底线

徐志胜的困境并非个例。李雪琴从脱口秀转型演员,凭借《保你平安》中的细腻表演赢得认可;王勉退赛《脱口秀大会》后专注音乐,反而开辟了新赛道。反观《侠客行不通》的失败,根源在于对“跨界”的误解——它并非简单移植流量,而是需要演员与团队共同完成专业转型。

对徐志胜而言,若真想深耕影视,或许需从三方面调整:

角色选择:优先适配自身特质的小人物或喜剧角色,而非强行挑战武侠男主;表演训练:摆脱脱口秀的碎片化表达,学习镜头前的情绪连贯性;剧本筛选:警惕“人设依赖型”项目,选择能挖掘角色复杂性的故事。

五、给观众的一封信:请给成长一点时间

徐志胜的争议,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观众对“艺人成长”的矛盾心态。我们既渴望看到多元的跨界尝试,又以严苛的标准审判每一场实验。这种“爱恨交织”,恰是娱乐圈生态的缩影。

但或许,我们可以多一些宽容。徐志胜曾带着山东大葱登上春晚,用朴实的烟火气为家乡代言;他也曾在综艺中自嘲“锅灰补发际线”,用笑声消解容貌焦虑57。这些瞬间证明,他的底色始终是“真实”。而真实,正是艺术创作的基石。

“脱粉”的呼声,是观众对优质内容的呼唤,也是对艺人初心的拷问。徐志胜的演员之路能否逆袭,取决于他能否在流量与专业之间找到平衡。正如一位粉丝的留言:“我们不是反对跨界,而是害怕你忘了为什么出发。”

娱乐圈从不缺流星,缺的是脚踏实地成长的星星。或许,徐志胜需要的不是“放弃演员梦”,而是一场“回归本心”的修行。

0 阅读:5
张鲁谈社会趣事

张鲁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