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都喜欢归隐山林故里,终极原因是什么

鸥鹭忘机 2021-12-26 23:11:44

古代官员喜欢归隐,原因不外乎是这么几类:

第一,看不惯,忍不了了。

古代做官的,除了少数跟皇帝打天下受封的武官,后几朝的官员大多是文人。是文人,就读过几天圣贤书,难免养成清高的品质,看不惯官场的贪腐阴暗,慢慢地就忍受不了上下同僚的倾轧,索性一走了之。“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还是回老家自在。

这样的官场清流是可贵的,但他们过于相信圣贤们说的话,以至于从思想深处失去了适应官场的能力。其实圣人们说的话,都是场面上的话,是能让天下人都听得过去的话,并不能真正用来把握社会、经国济世。开明伟大的君王,都是利用圣贤的话,真正治理国家,还得加上权谋厚黑才行。

陶渊明当属此类代表。

第二,受挤压,呆不住了。

另有一部分官员,要么是因为利害冲突不小心或不得已得罪了权贵,要么是因为生性正直或性格偏狭,陷入了进退两难、危机四伏的窘境,再不抽身退步,就要遭受灭顶大祸,所以溜之乎也。

这样的官员虽然陷入困境,但在大势上还算明智,有了危险就不再贪权恋势,保住性命和既得利益就好。虽然官运败落,总体上还算精明。

刘伯温是这类官员的代表。但刘基最终没能逃过厄运,归隐后仍被毒死。

第三,人老了,要保晚节。

有的官场不倒翁,数朝元老,精于世故、手腕高超,上合圣意、下统群僚,享尽荣宠、一身荣耀。但总有老了干不动的一天,精力不济难免犯糊涂、出错事。所以为了保全晚节,不得不放弃权位,无奈之下才荣归故里。

这种人历朝历代都有,算是官场中的绝顶高手,太难得了。

张廷玉是这类官员的代表。只不过康熙帝承诺的配享太庙的荣耀,因为老糊涂到了乾隆手里混丢了。

第四,捞够了,去享清福。

这类官员太多太多了,相当一部分官员都混到了平安落地。不止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且把后代也打点安排好了。回老家修豪宅、建祠堂,又有面子又有里子,整日里垂钓赏花、吟诗作赋,子孙满堂、乐享天伦,端的是神仙日子,好一派“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的风景。

姚启圣当属此类官员的代表。当然,余则成的上级、站长吴敬中,则是现代版的代表。

结语:

至于“小隐隐于山、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说法,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并不是所有归隐官员都是清官贤士。归隐官员的成分,其实跟在职官员一样构成复杂,也是啥人都有。犯了罪只要没被抓着,就算好运气了。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