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如何灭亡的?

温伯陵呀 2024-11-15 19:09:09

1

以前写过《朱元璋北伐》的文章,详细讲了朱元璋如何利用地理条件,以一介匹夫的身份开创万里大明,但因为篇幅所限,文中没有写元朝一方的动态,这篇文章就来填补空缺。其实,朱元璋能够驱逐蒙元恢复中华,时间点是非常巧妙的。如果提前六年北伐,察罕帖木儿雄踞中原,朱元璋未必能成功。如果推迟数年北伐,元朝角逐出最强王者,朱元璋的胜算也不大。但就在元朝旧力已去、新力未生的时间点,朱元璋出兵北伐了,摧枯拉朽的横扫中原。在这个过程中,继承察罕帖木儿地位的扩廓帖木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而其亲生父亲赛因赤答忽,更是不为人知的、深度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角色。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其胞妹观音奴便是《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的原型。因为王保保是是察罕的外甥兼养子,赛因赤答忽是王保保的亲生父亲、察罕的姐夫兼部下,两人都和察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的故事,就从察罕说起吧。

2

关于察罕的生平,我们以《元史·卷二十八》的记载为准。察罕是纯正的蒙古人,正所谓“系出北庭”。其曾祖阔阔台随元世祖忽必烈征河南有功,便定居河南汝宁府沈丘县,逐渐成为汉化颇深的蒙古家族。少年时期,察罕用功读书,还参加过元朝举办的进士考试,虽然没有考中功名,但也可以说明,察罕有一定的学术功底,不是只知弯弓射大雕的旧蒙古人。这样的底蕴,成为察罕在乱世崛起的最大倚仗。公元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黄河南北一片大乱,到处都是攻城略地自立为王的红巾义军。次年,察罕见元朝的统治风雨飘摇,自己做为蒙古人理应承担责任,同时也能借乱世博取功名,便召集数百名沈丘子弟,组建了一支拥护元朝的义军。与此同时,河南汝宁府罗山县的李思齐起兵,河南汝宁府固始县的赛因赤答忽,散家财起义兵,称雄乡里。

在这样的背景下,察罕和李思齐、赛因赤答忽等义军领袖逐渐联合起来,并击败红巾义军,占据汝宁府。

元朝听闻河南出现一支拥护朝廷的义军,为了给其他地方竖立典型,便册封察罕为汝宁府达鲁花赤、李思齐为汝宁知府、赛因赤答忽为颍息召讨千户所弹压。三人从修野狐禅的草台班子,一举成为元朝的正规军。有了元朝的官职和汝宁府的地盘,察罕的号召力更强,于是附近的义军纷纷前来归附察罕——“于是所在义士俱将兵来会,得万人,自成一军,屯沈丘,数与贼战,辄克捷。”也就是说,察罕和刘福通、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一样,都是民间崛起的新兴武装,要在“元失其鹿”的时代背景下,争做逐鹿的猎手。唯一的区别是,其他几人是汉人,站在反元的立场上,察罕是蒙古人,借元朝的名分积蓄实力。做个类比的话,元朝末年的察罕和汉末袁绍、魏末尔朱荣、隋末李渊、唐末朱温、清末袁世凯是同一个生态位的枭雄。此后数年,察罕统兵东征西讨,在史书里留下大量的“歼之无遗类”、“斩首无算”、“虏其众几尽”、“与贼遇,战辄胜,杀获以亿万记”、“斩首数万级,伏尸百余里”的记载,可谓是凶名赫赫。到了公元1359年,察罕基本平定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的红巾义军,并击败刘福通攻取汴梁,晋升为元朝的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兼知河南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另外还得到元顺帝授予的“守御关陕晋冀、抚镇汉沔荆襄、便宜行事”的特权。短短七年时间,察罕就从河南沈丘的一介书生,成为元朝晋冀豫陕楚地的最强军阀,并把河南打造成自己的根据地,顾盼中原——“察罕帖木儿既定河南,乃以兵分镇关陕、荆襄、河洛、江淮,而重兵屯太行,营垒旌旗相望数千里。”论崛起速度之快,元末的枭雄们没有一个能和察罕相比。公元1361年,察罕统帅六路大军,翻越太行山,出兵山东。在攻克冠州、东昌、东平、济宁等州府以后,察罕的兵锋直指济南。为了顺利攻取济南,察罕把汇集到一起的大军又分出三路——北路攻济阳、章丘。南路攻取泰安、益都。中路直插东进,扫荡沿海州府。

而察罕统帅的主力大军,进逼济南城,防止济南的红巾义军出城救援地方。

可以说,这是一个“扫荡外围、重点攻坚”的战略部署,成功概率非常高,前些年朱元璋攻取应天的时候,也用了类似的方案。所以在次年初,济南城破,山东平定。凭借平定山东的功劳,察罕晋升为中书平章政事、知河南山东行枢密院事、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至此,察罕不仅得到元朝的最高官职,千里黄河流经之处也都纳入察罕治下,成为横亘在江南红巾义军和北京元朝之间的长城。而在察罕十年征伐的过程中,赛因赤答忽凭借资历和战功,逐渐晋升为河南行省左丞,做了察罕的看家人。李思齐随察罕平定陕西之后,便屯驻凤翔,独当一面。王保保则奋勇争先,成为察罕麾下出类拔萃的青年将领,再加上察罕外甥兼养子的身份,王保保隐隐有了“少帅”的身份,头角峥嵘。

3

察罕平定山东的时候,惊天动地的“鄱阳湖大战”还没有爆发,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处于胶着状态,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为了专心应对陈友谅和张士诚,主动派遣使者渡江北上,想和察罕通好建交。察罕刚经历大战,需要休息整顿,便接受朱元璋的示好,并向元顺帝推荐朱元璋。元顺帝为了安抚察罕,以及重新经略江南,便授予朱元璋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的官职,并赏赐龙衣御酒。不久后,元朝的使者到了应天,朱元璋沐浴焚香,准备接受任命。但就在这个时候,察罕轻信大意,只带了11人就去视察投降的红巾义军大营,结果遇刺身亡。消息传到应天,朱元璋见北方群龙无首,暂时无力南下,便立即拒绝元朝的任命,回归红巾义军的行列。能让朱元璋忌惮到这个程度,足可见察罕的实力和威名。察罕死了,那谁继承他的地位呢?只能是王保保。一方面,王保保是察罕的养子,父死子继,谁都挑不出毛病来,此为法统,有利于安抚察罕军中的人心。另一方面,王保保的亲生父亲赛因赤答忽坐镇河南,可以帮助王保保镇守根据地并协调新老关系,此为臂助。这两层buff叠加起来,又有谁能取代王保保呢?老资格的李思齐都不敢说,能继承察罕的地位。于是在公元1362年,元顺帝封王保保为太尉、中书平章政事、知枢密院事,仍然保留便宜行事的特权,统帅察罕旧部,镇抚中原。赛因赤答忽则晋升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从察罕的看家人,转型为王保保的看家人。经过十年征伐,黄河流域已经没有红巾义军,重新回归元朝治下,《元史》里写道——“当是时,东至淄、沂,西逾关陕,皆晏然无事。扩廓帖木儿乃驻兵汴、洛,朝廷方倚之以为安。”如果察罕没有遇刺身亡,元朝可能长期维持这样的和平局面,和江南的红巾义军划江而治,也有可能察罕统兵南下,利用江南红巾义军分裂的机会各个击破,再和元朝分庭抗礼。但察罕遇刺身亡以后,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了。因为王保保的年纪太轻、资历太浅。察罕和朱元璋同岁,遇刺身亡的时候年仅35岁,赛因赤答忽稍微大一些,时年45岁,做为他们两人的子辈,王保保大概率是20余岁的年轻后生。在这样的背景下,王保保实际继承的只是察罕的政治地位,以及察罕和赛因赤答忽的军事力量,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元老人物,只是不敢挑战王保保的继承权,但不可能和服从察罕一样服从王保保。换句话说,察罕是这个军政集团无可争议的领袖,王保保则降级为集团里的派系领袖,李思齐等人的地位逐渐上升。如果王保保满足现有的地位,他什么都不用做,但他要想成为察罕一样无可争议的领袖,赛因赤答忽替他镇守河南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得到朝廷的鼎力支持,才能获得大义名分,压制李思齐等人。于是,王保保决定参与元朝的权力斗争,谋取更高的政治地位。那时,元顺帝和皇太子爆发了严重的冲突,为了保住权位并生存下去,他们各自拉拢朝臣和地方军阀,做着不死不休的斗争。其中,元顺帝的武装后盾是驻兵大同的孛罗帖木儿,皇太子起初没有武装后盾,于是想参与朝廷权斗的王保保,和缺乏武装的皇太子一拍即合,结为一股新兴的军政势力。为了和皇太子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也为了和孛罗帖木儿近距离接战,王保保把军府移到太原,河南则留给其父赛因赤答忽——“皇太子又方倚重于扩廓帖木儿。时扩廓帖木儿驻太原,与孛罗帖木儿构兵,势相不可解。”就这样僵持两年,谁都不能奈何谁。公元1364年,孛罗统兵进京,意在逼皇太子退位,王保保收到皇太子的命令,命部将白锁住统帅万余骑兵进京,和孛罗打了一仗。结果,白锁住战败,和皇太子一起逃奔太原,而孛罗进入北京,做了元朝的丞相。帝党大胜,太子党大败。这样的局面,王保保自然是不满意的。次年,王保保命白锁住统帅两万骑兵进驻渔阳,牵制孛罗,然后亲统大军攻取大同,消灭了元顺帝的武装后盾,拱卫了皇太子的地位。事后,皇太子顺利回京,诛杀支持元顺帝的孛罗,王保保则以战功出任太傅、左丞相。这是王保保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一次机会,但,他亲手放弃了这次机会。当初皇太子逃奔太原,其实就是想效仿唐肃宗,借王保保的兵力自立为帝,在太原另建一个朝廷。王保保可能觉得,另立朝廷是重大罪名,便不同意皇太子的意见。皇太子说,那行吧,我们打回北京再说。等打回北京以后,皇太子的意思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废除元顺帝,改朝换代。皇后奇氏也给王保保下旨,命他以重兵护送皇太子进城,逼元顺帝退位,禅位给皇太子。结果,王保保又一次拒绝,在北京城外三十里就撤兵,轻装简从的护送皇太子进城。王保保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皇太子看来,你王保保表态支持我,现在却不愿意拥护我登基,你是不是不想和我深度捆绑,想在我和父皇之间搞制衡?而在元顺帝看来,你王保保支持皇太子,消灭了我的武装,虽然没有拥护皇太子登基,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杀了我这个孤家寡人?此人不值得信任。反对王保保,就此成了元顺帝和皇太子的共识。权力斗争是你死我活的,很多时候,参与者根本没有退出的机会。王保保想给元顺帝和皇太子同时卖人情,两人却根本不领情,王保保白白耗费三年时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王保保寻求朝廷鼎力支持的愿望,彻底破产了。

4

就在王保保政治投机失败的时候,另一个晴天霹雳落到他的头上——赛因赤答忽去世了。河南洛阳邙山出土的《赛因赤答忽墓志》里写道:“乙巳正月廿九日,以疾薨于所居之正寝,春秋四十有九。”乙巳年正月,即公元1365年正月。按时间来算,赛因赤答忽去世的时候,王保保正准备攻大同,然后就是进京、封相、得罪人,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时间回河南奔丧。所以等到攻取北京晋升左丞相以后,王保保只住了两个月,便回到河南——“居两月,即请南还视师。”躲避元顺帝和皇太子可能的迫害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赛因赤答忽去世以后,河南就没人镇守了,王保保必须迅速离开北京,回去镇守河南这块根据地。否则一旦李思齐等人起兵闹事,王保保就要身死族灭了。这件事,成为王保保命运的另一个转折点。此前三年,王保保能驻兵太原和孛罗交战,是因为赛因赤答忽镇守河南,王保保没有后顾之忧。现在政治投机失败了,察罕的军政集团没有整合起来,赛因赤答忽去世了,再没人替他镇守河南,王保保变得孤立无援。而没有老资格的赛因赤答忽镇守河南,陕西的李思齐等人便再无顾忌,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愿意给王保保,面对王保保的调兵令,李思齐就直接说:“吾与若父交,若发为燥,敢檄我耶?”一句话,老子是你的李叔叔,你的两个爹在世时,我可以给你一些面子。现在,你算哪根葱?察罕留下的军政集团,因为赛因赤答忽的去世,彻底分崩离析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河南的王保保,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镇守河南,同时出兵陕西,武力兼并李思齐等陕西军将。公元1366年,皇太子请求外出统兵,为元朝平定江南。元顺帝知道,皇太子的目的是培植亲信势力,便不同意皇太子外出,为了安抚皇太子,元顺帝又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总天下兵马,替皇太子出征。王保保接受了命令,但始终不愿南下,驻兵在晋冀鲁豫交界处的怀庆、彰德一带,目的显然是为了监视四省。与此同时,王保保命关保、虎林赤统兵西征,和李思齐等陕西军将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大战,又命弟弟脱因帖木儿、完哲、貊高进驻山东。这两路大军,目的是实际控制陕西和山东。察罕的军政集团在分崩离析之后,又开始了内部混战,整个黄河流域乱成一锅粥。这场混战打了将近两年,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相持经年,数百战未能决”,元顺帝下诏命王保保与陕西军将和解,王保保丝毫不理会,直接把传达诏书的人给杀了,让元朝的忠臣们目瞪口呆。公元1367年8月,朱元璋基本平定张士诚,占有整个江南。元顺帝听到这个消息,终于同意皇太子总天下兵马出征,并命王保保肃清江南、李思齐自凤翔出兵攻取川蜀、陕西将领张良弼等人攻取襄樊。元顺帝的这道命令,表面上是希望皇太子和三位大将平定天下,再造大元乾坤,实际上是在危急时刻,把皇太子推出去做替罪羊,并趁机分化察罕留下的军政集团。元顺帝的意思,大家都懂,所以皇太子拒不出征,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收到诏书以后,也不肯出兵,只愿留在驻地,保护现有的地盘。曾经雄据中原的军政集团,现在竟成了守家之犬,可悲可叹。王保保麾下的关保、貊高是察罕旧将,见王保保飞扬跋扈,有不臣之心,便举兵背叛王保保,皇太子赐两人为“忠义功臣”,随后又设立抚军院,用这个机构来节制天下兵马,专门防备王保保。元朝的几方势力,就此爆发了更为激烈的大混战。此时的元朝有皇帝和皇太子的矛盾、各路军阀的矛盾、皇帝和军阀的矛盾、皇太子和军阀的矛盾,和垂死挣扎的重病人一样,完全失去了一个政权应有的生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初步整合江南的朱元璋便出兵北伐,秋风扫落叶似的攻取山东、河南、大都、山西、陕西,收复了失陷两百年的中原。元朝落幕,大明勃兴。实事求是的说,朱元璋能北伐成功,完成“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伟业,自身能力超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王保保经营失败造成的混乱局势,也是不可忽视的外因。

5

元朝退出中原以后,各人的命运并不相同。元顺帝和皇太子逃亡大漠,公元1370年,元顺帝驾崩,皇太子在应昌即位,随即遭到李文忠的讨伐,被迫逃亡和林,史称元昭宗。李思齐见元朝大势已去,便在临洮向大将军徐达投降,被朱元璋封为江西行省左丞。王保保在太原战败之后逃往甘肃,紧接着又在沈儿峪战败,丧失了全部兵力,仅带着数人渡过黄河,到和林投奔元昭宗,两人相逢一笑泯恩仇,紧紧抱在一起,发誓为复兴大元而奋斗。王保保唯一一次战胜明军,发生在公元1372年。那年,朱元璋命大将军徐达、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西将军冯胜统兵十五万北伐,但因为明军自江南而来,不熟悉漠北的地形,猝不及防之下,被占据地理优势的王保保击败,牺牲数万人。战后,朱元璋吐槽了一句:“吾用兵未尝败北,今诸将自请深入,败于和林,轻信无谋,致多杀士卒,不可不戒。”从朱元璋的言辞来看,他仍然不认为王保保是能力超群的人,只是漠北的特殊地理条件,限制了明军的发挥。稍晚一些,朱元璋问明朝的开国将帅们:“谁是天下奇男子啊?”他们都说,常遇春统帅万余人就能横行无敌,真是奇男子。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朱元璋的这段话,往往被用来衬托王保保的历史地位,但问题是,朱元璋口中的奇男子,前提条件是“吾不能臣王保保”,言外之意是——我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天下万事万物都臣服在我的脚下,你小子竟然能跑出去,可以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是夸奖人的话吗?谁夸奖人用这种说辞啊!其实说到底,朱元璋北伐成功以后,新目标是继承元朝的政治遗产,混一长城南北,于是呢,王保保做为北元唯一能带兵的大将,便产生了极大的统战价值。所谓的奇男子,无非是暗示王保保,早日投降明朝,仅此而已。后来,朱元璋册封王保保的胞妹观音奴为秦王妃,也是出于统战王保保、进而彻底消灭北元的目的,并不是他就真的欣赏王保保一家。事实上,以王保保的所作所为,远远配不上奇男子的称号,他不过是元朝版的小六子罢了。真要论奇男子,还得是朱元璋这种再造乾坤的人,而不是王保保这种有统战价值的投机者。

0 阅读:64
温伯陵呀

温伯陵呀

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