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回忆于凤至:我压根不爱她,要不是我爹逼迫,我不会娶她的

橙子说历史啊 2024-12-17 21:25:12

张学良一句“我压根不爱她”,直接把93岁孤独去世的于凤至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上世纪初的中国,婚姻大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像张学良这样的军阀二代,婚姻从来都不是为了爱情,而是权力的延续和家族利益的捆绑。

于凤至,出生富庶之家,18岁嫁入张家,成为少帅的正房太太。

可惜,她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因为她的丈夫张学良,根本不爱她。

张学良风流成性,情感打磨在了一个又一个女人身上,对她却只有责任和愧疚。

晚年,他甚至直言,娶于凤至是被父亲逼迫的。

为什么这段婚姻沦为一场冷冰冰的“责任履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父权压迫张作霖的家族安排,直接决定了婚姻的命运

张作霖一手安排了这桩婚事,给儿子选了一个“贤妻良母型”的女人——于凤至。

她温柔、知书达理,符合那个时代对正室的全部要求。

但问题在于,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没有张学良的选择权。

他只是个听命的儿子,甚至连“不同意”三个字都说不出口。

张作霖还给了他一个“条件”——婚后你可以在外面自由风流,只要不带女人回家,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说白了,这是赤裸裸的交易,于凤至只是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张学良也好不到哪里去。

父权的干涉让这段婚姻注定没有感情基础,而张学良自己也未必有能力去维护它。

2. 性格不合一个传统隐忍,一个风流不羁

于凤至是典型的旧式女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她忠于家庭,甘愿忍辱负重,甚至在张学良在外面沾花惹草时,从未试图争吵或对抗。

可是,张学良显然不是这种人。

他是民国的花花公子,追求新潮、自由,与赵一荻的恋情更像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

他和于凤至之间,注定缺乏共鸣。

于凤至可以成为一个贤妻,但她无法成为张学良的知己。

性格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剧了两人感情的裂痕。

3. 时代的悲剧女人的牺牲,男人的特权

民国时期,女性地位普遍低下,尤其在权贵家庭,正妻的最大意义是“维系家族荣耀”。

于凤至正是这个角色的典型代表。

尽管她内心苦涩,但她始终认定自己要维护正室的地位,维持张家的体面。

后来赵一荻出现,她不仅接纳了赵,还主动将其安置在大帅府旁边。

甚至在离婚后,她还为张学良和赵一荻留下一栋别墅——这样的付出和牺牲,本质上是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迫。

而张学良作为一代少帅,享受了时代赋予他的特权,却没有能力为她提供情感的回应。

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姻,是那个时代无数家庭的缩影。

父权压迫、男女不平等、时代的偏见,把一段本该充满温情的关系,硬生生变成了责任的负担。

从头到尾,于凤至为了家庭倾其一生,张学良却始终在追逐自己的自由。

最终,生前的孤独和死后的空墓,成为她命运的注脚。

0 阅读:30
橙子说历史啊

橙子说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