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田间地头,有一种害虫叫做白粉虱,专门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十分的猖獗。
白粉虱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作物的精气神,也在其肚子里下了很多卵。
而这些卵孵化后,成长为成虫,很快就会繁衍出新一代白粉虱。
许多农民在防治这些虫害的同时,会选择使用叫做“烯啶虫胺”的农药。
烯啶虫胺究竟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让它在众多农药中脱颖而出?
使用它又应该注意什么?
烯啶虫胺。“农药”一词是指用来消灭农作物上的害虫或其他有害生物所用的化学物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而“杀虫剂”是“农药”的一类,指的是主要用于消灭害虫的化学物质。
上文提到的烯啶虫胺就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
烟碱是从烟草中提纯出来的一种成分,又称为尼古丁,最早用作自然驱虫剂。
随后,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对烟碱进行化学合成,得到多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衍生物质。
其中,几种新烟碱类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其中一种用作杀虫剂,就成为了当今比较受欢迎的一款农药。
其原理在于,害虫寄存于植物上的细胞膜表面的胆碱受体具有高亲和性,而烟碱及其衍生物中的正离子结构与其结构非常相似。
因此,当害虫接触到这些正离子分子时,它们便会与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一定激活作用,并导致受体内部的钠离子通道开放,使得一些钠离子等内源性信号分子进入细胞内部。
然而,这种开放状态是持续的,因此大量内源性钠离子会流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内外钠离子浓度梯度的破坏,从而导致细胞死亡。
因此,烯啶虫胺以及其他新烟碱类衍生物质具有极强的触杀作用。
只要害虫接触到这种药剂,就会立马出现中毒甚至死亡症状,这也就是它被称为“克星”的原因。
与一般化学合成的农药比起来,新烟碱类杀虫剂更人性化一些,即使是在一些氧化还原反应较强的环境中,它们也能保持相对稳定,不易分解。
这使得农民们在施药后,可以更加放心,因为药效不会因为环境因素而降低。
新烟碱类杀虫剂在防治害虫方面非常有效,尤其是对一些特定类型的害虫,如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白粉虱、蓟马、蚜虫等。
使用方法。那么,农民朋友们应该如何使用这款神奇的杀虫剂呢?
首先,他们需要了解这款药剂的浓度。
市面上出售的烯啶虫胺一般是以20%的浓度出售来的。
对于初次使用它的新手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将500克或750克的药剂稀释收集到1000毫升的水中。
当然,如果他们想要稀释出更多的药液,也可以适量增加稀释水的量,但千万不要少于1000毫升,否则就会影响药效更严重要导致影响使用效果。
一般情况下,这种药剂在室温条件下,可以防治害虫长达5到7天之久,但如果气温过高,达到甚至超过了35摄氏度,那么它的药效时间就会大幅缩短。
另外,在使用新烟碱类杀虫剂时,还应注意安全间隔期,一般为15天。
单独使用?在使用烯啶虫胺时,许多农民朋友可能会产生疑问:难道就只能单独使用它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
烯啶虫胺可以和一些其他农药进行复配,这样可以有效提升防治效果,但是有些复配是不推荐或禁止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复配是什么意思。
复配就是将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等特点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农药进行混合,从而达到增效或减害作用。
通过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率,还可以减少用药次数,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提高作物产量。
烯啶虫胺作为一款非常优秀的新烟碱类农药,其杀虫效果很棒,但它并不完美。
在面对像白粉虱这样比较狡猾的害虫时,有时只靠烯啶虫胺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需要求助其他类型的辅助兵器。
好在市面上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农药可以与之搭配,如氟啶虫酰胺和噻虫嗪等。
这些农药分别来自不同的家族:氟啶虫酰胺是属于氟喹诺酮类,而噻虫嗪则是属于氨基甲酸酯类,它们跨种族联姻,共同抵御害虫入侵。
氟啶虫酰胺作为一位英勇善战的同伴,其主要任务是妨碍害虫体内重要成分之一—-丙酮酸激酶,实施精准打击,外加能干到让害虫不能进食死亡于饥饿,于是白粉虱便没了情由存活下去。
噻虫嗪作为另一位有效果显著的伙伴,在对付刺吸式口器害虫方面颇有经验,对他们不幸引入体内后,会实施毒死攻击,使害鼠丧命于当场,为自己博得盛名。
这三者之间虽然来自不同家族,但彼此之间却很融洽;当他们一起出马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形成强大的结合力,对敌军形成全方位攻击,在数分钟内战胜敌军保卫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