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相当于北大清华,皇帝亲自上课,学生毕业就当官

四月去旅行 2022-04-13 08:42:25

我国自古就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培养教育、选拔人才的制度。正如现在的考生向往国内最高学府清华北大,过去的考生一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历经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国子监,相当于古代的清华北大;这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封建社会最高学府,比故宫更古老。这也是北京中轴线沿线古建筑中,容易被忽略、但又非常值得去的一处。

左庙右学,一张门票游览两个景区

景点完整名称叫做“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与雍和宫、地坛组成了极其重磅的古建三角地带。孔庙各地有建,国子监自隋朝起历代都在都城有设;但是北京的孔庙是国内等级最高的孔庙、是元、明、清三朝皇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最高官方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构。两者在大围墙里比邻而居,符合“左庙右学”的古制。

国内等级最高的孔庙

孔庙于1302年先一步建成,4年后在其西侧建起了国子监,此后建筑毁于元末兵火;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清代亦有增制。因此,目前建筑群里的元代建筑遗存极少,绝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所建。

元代遗存先师门

通常游客先参观的是孔庙,起点是孔庙的正门先师门,其作用类似孔庙的棂星门。先师门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是北京老城墙里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应为元代遗存,古朴硕大的元代斗拱比北京常见的明清风格斗拱更磅礴大气。主体部分虽在明清时期经过修整,但依然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在北京颇为难得。

“星光熠熠”的进士题名碑

入内后最显眼的就是大成门两侧竖立着成排的元明清三代的进士题名碑,具体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其中西侧是元代和末科进士题名碑,东侧是明、清进士题名碑。总计198通题名碑上共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获得的名次;不少名人都碑上有名,比如刘墉、纪晓岚、林则徐、翁同龢、曾国藩、李鸿章、蔡元培等。

大成殿:皇家祭孔场所

所有孔庙无论等级高低,大成门与其身后的大成殿永远是不变的核心建筑,也是孔庙最大的看点。在过去,一旁的国子监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都要组织学生祭祀孔子。另外,清代皇室在每年仲春与仲秋会举办两次大规模的祭孔活动;每逢祭孔大典,这里必定钟鼓齐鸣,仪仗威严。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成殿重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经过两次清代重修,呈现的风格完全是明清官式建筑中的最高等级。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只有皇家可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合“九五至尊”之数。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大成殿屋顶上的脊兽只比故宫太和殿少一个。大成殿霸气庄严地立于2米的月台之上,就连这里的猫也颇有气场。

大成殿前还有14块御制记功碑,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不过游客只能站在栏杆外欣赏,听说以前可以走进亭子里近距离观摩。

从两端看,御碑亭的屋檐几乎连在了一起,是北京孔庙里的标志性一景,非常出片。两侧的廊庑还有一些简单的展览可以看。

大成殿中央供奉着孔子神位,两侧是其弟子们的神位,以及一些清代遗留下来的祭器和礼器。清朝从康熙开始,每逢新帝登基都会新书一块牌匾置于大成殿内,比如乾隆的“与天地参”、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宣统皇帝“中和位育”等共8块。康熙皇帝自己还手书了一块“万世师表”挂在了大成殿正门上方,也是那么多清帝牌匾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块。

国子监:古代最高官方学府

来到三间琉璃牌坊前,就意味着到了国子监区域。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也是北京现存十座琉璃牌坊之一;其精美程度完全不逊色于那些寺院里的琉璃牌坊。它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彩画华美,在夕阳下夺目闪耀;正面的“圜桥教泽”和背面的“学海节观”,均出自乾隆御笔。

辟雍:清代皇帝讲课的课堂

牌坊后的辟雍大殿是国子监区域的核心建筑,私认为是北京最美的单体古建筑之一。“辟雍”一词来自周代青铜器周邢侯尊上的铭文“天子之学曰辟雍”。东汉后历代都建有辟雍,作为尊崇儒学并行典礼的场所。“辟”是指宛若“玉璧”的水域,“雍”是指水中的高台。

当时乾隆皇帝觉得盛世必须建造一座泮水的辟雍,否则是个遗憾;于是当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构建了殿前水系,打通环绕辟雍的圆形水池。自乾隆后,每逢新帝即位“临雍讲学”成为传统,以示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直到光绪帝废除科举,国子监也随之衰落。但是,乾隆建造的这座辟雍,成了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古代太学学堂(国子监又称太学)。

辟雍为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无墙,均装槅扇,以便讲学时敞开。除皇帝讲学外,国子监的老师们也都德高望重,必须是科甲出身的名士大夫才能担此重任。比如明代首辅徐阶、高拱和清代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都曾在此任职。

入门艰难、毕业不易的国子监

对于这样精英式的培养,国子监的学生相应也控制在300人以内,生源主要来自全国各地选拔的“尖子生”,也有一部分有“背景”的高管权贵子弟。过去家中若有学子进入国子监,绝对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另外,国子监也接受留学生过来学习交流;比如琉球、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过去都曾派遣留学生来国子监学习。

就算进入国子监,也会面临繁重的课业和各种形式的考试,这点和现代教育没什么差别。明代和清初的国子监实行“积分制”,通过考试拿积分,积分满8分才可以“毕业”,不然继续“回炉重造”。对于拿满积分顺利“毕业”的国子监学生,国子监会给予预备官职的资格。朝廷六部会直接来国子监选人;如果不愿意接受这种“包分配”的话,也可以再参加科举以求更高的官职。

苍松翠柏掩映的文化殿堂

整个孔庙与国子监景区,除了古迹碑刻,古树也是主角;整个建筑群随处可见苍劲盘绕的国槐古柏。它们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比建筑群里的大部分建筑还要古老。它们仿佛是国子监700多年来的活见证,默默诉说着国子监的前尘往事。

虽然孔庙和国子监在北京各大景点中不算热门,许多游客也没有将它列入必游的清单中;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里始终是北京最有文化底蕴的景点之一。在几百年后,这片比故宫更古老的皇家建筑群,依旧向世人传递着我国自古尊儒重教的文化传统。

地址:东城区国子监街15

交通:地铁2/5号线 雍和宫站

门票:30元

开放时间:08:30-16:30(11/1—次年4/30)8:30—18:00(5/1—10/31)周一闭馆

0 阅读:51
四月去旅行

四月去旅行

不忘初心,步履不停。分享旅行、摄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