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除夕守岁,初五记得赶五“穷”

登峰造戟 2025-01-24 16:48:16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密切相关。在漫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除夕团圆夜,要贴年红、祭祖、吃年夜饭和守岁。

贴年红包括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春联对仗工整、简洁精巧,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门神用以驱邪避鬼;年画内容丰富,增添喜庆;福字倒贴,寓意“福到”;窗花造型各异,精美绝伦。

除夕祭祖是重要习俗之一,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祈求祖先的庇佑。

有的到宗祠拜祖,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席上的菜肴讲究意头,如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这顿饭不仅是美食的盛宴,更是亲情的凝聚。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新年前夕夜晚,全家团聚,每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同时,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安度过一岁。

到了正月就是贺岁的时候,大年初一人们会早起开门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

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避免打碎家具,如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邻里之间也会互相拜年,道一声“新年好!平安吉祥”。

大年初二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回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还有许多特色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逛庙会、赏花灯等。

舞龙舞狮,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舞龙寓意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狮子被视为祥瑞之兽,舞狮可以驱邪避害、带来好运。

逛庙会则是人们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娱乐购物的集会,庙会上有各种传统小吃、手工艺品、民俗表演等,热闹非凡。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各式各样的花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人们在花灯下猜灯谜、赏月、游玩,充满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春节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亲情和友情。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但春节的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0 阅读:6
登峰造戟

登峰造戟

不知便可登峰造极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