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古时候,广东的端溪县有一个寡妇姓温。自从死了丈夫,她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平日纺纱织布,有时到山涧中捕鱼,以此谋生。
有一天,她在溪中捕鱼,捕了很久只捕到三四条小鱼。她上了岸,沿着山涧往上走去,走了没多远,她见在圆圆的鹅卵石中,有一颗蛋,像一个斗那么大,她走过去抱起蛋放进篮子里。
回到家里,她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蛋。她本来打算抱到街上去卖个好价钱,可是转念一想,还是决定把蛋孵出来看看究竟是什么。
过了十几天,一只像壁虎似的小动物破壳而出,身长一尺左右,拖着长尾巴,眯着眼睛在地上慢慢爬行。温寡妇见了这东西心里感到有些怕,对它也不多加照料,任它四处爬行,给鸡鸭喂食的时候,多添一些,让小家伙也跟着吃上一点。
这个动物长得很快,没有半个月,身体已有五尺长,在地上爬起来很快。寡妇怕它吃鸡鸭,总是盯着它。它时常爬到小河里,一头扎进水里捕鱼,吃饱后用嘴衔几条鱼帮温寡妇带回来。
过了一段时间,它已经长到两丈长,像一条小龙。小龙一大早就钻进水里先尽情地戏水,肚子饿了就捕鱼吃,黄昏时分,它衔了不少的鱼回来。温寡妇有了这个好帮手,卖鱼赚了不少钱,艰辛的生活有了好转。
有一天,晴空万里,那只动物衔回了很多鱼。天气比较热,温寡妇怕鱼坏了,就把一大盆鱼端到院子里,准备剖开鱼晒成鱼干,储藏起来冬天吃。
小龙待在温寡妇身边。没想到,正当她举刀要斩石板上的鱼头的时候,小龙的尾巴偏巧甩了过来。温寡妇没有防备,收不住刀,把龙尾斩断了。小龙痛得在地上打滚,血流了一地,温寡妇急得手足无措。最后小龙腾空而起,朝远方飞去。
温寡妇误斩了龙尾,小龙远去,她成天像丢了魂似的,每天都念着小龙。一年又一年,温寡妇的双鬓已灰白了,她想小龙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一年春天,那小龙忽然回来了。
这时,它已经长成一条大龙,浑身的鳞片金光闪闪,温寡妇一时竟不能相认。看了半天,才从尾巴上认了出来,不禁喜上眉梢,拍着手说:“唉呀,这不是我那龙儿吗!如今长得这么大了,还记着回来看我。”
她抚着龙儿的秃尾巴,抱歉地说:“真是对不起呀!我不小心把你的尾巴斩断了,我成天都在盼着你回来,我以为你还恨我呢!今天你回来看我,我真是高兴呀!”
那龙见温寡妇认出了它,非常高兴,伸过头来不住地和温寡妇贴着脸,围着她转来转去,好像一个离家多年的孩子忽然回来,坐在母亲身边深情款款。
秦始皇在各地采集民风的官员把这事奏报了始皇,他龙颜大悦,说道:“龙降人间,这是我治国圣明和德行高尚所至,是大吉大利、天下太平的好兆头。”
他派出使者,去接龙母到京城居住。
温寡妇过惯了清苦的日子和乡间的生活,不愿进京去享受荣华富贵。使臣说这是皇帝的命令,不能违抗。她和使臣乘船离去,龙尾随其后拖住船不放。反复了四次,使臣被吓坏了,不敢再强行接温寡妇进京,只好自己乘船返回。
过了十几年,温寡妇一病不起,久治不愈,与世长辞,村里的百姓把她葬在了江边。
大龙得知养母死去,泪如雨下,在坟前待了三天三夜才缓缓离去。每年初夏,大龙都要回来,鼓动大浪,推动泥沙在龙母的坟四周堆积下来。天长日久,江边堆起了一座小土丘。人们在土丘上建庙,取名“龙母祠”,日日进香、纪念龙母。
古籍备注:
①《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志怪古籍,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全书现存18篇,内容广泛,包括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植物等多个领域,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是我国古代记载神话故事最多的一部古籍,对于研究上古历史文明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
②《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属道家作品。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宗旨仍属于道家。全书二十一卷,内容庞杂,涉及哲学、历史、天文等多个领域,保存了如“女娲补天”等古代神话,对后世影响深远。梁启超称其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