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党中央抓捕许世友次子,许世友得知原因后:一定要枪毙!

玖歌看历史 2025-01-13 21:00:57

1979年,党中央抓捕许世友次子,许世友得知原因后:一定要枪毙!

1979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神色凝重地来到了许世友将军的家中。这位与许世友并肩作战多年的老战友,此行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许世友的二儿子许建军,因涉嫌重大问题被组织调查。当许世友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这位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突然拍案而起,怒吼道:"枪毙!一定要枪毙!"消息很快传遍军区上下,所有人都在猜测:许建军到底做了什么,竟让这位铁血将军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说出如此狠话?更令人不解的是,为何六年后许世友临终前,却又苦苦念着要见这个"犯了错"的儿子最后一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曲折动人的故事?

一、铁血将军的赤子之心

1947年,大别山腹地,一支解放军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渡江作战。队伍中走出一位身材魁梧的将领,他便是时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的许世友。此时,一位老乡匆匆赶来,递给他一封信,那是他阔别多年的母亲托人带来的家书。

许世友接过信件的手微微颤抖,十余年的战火纷飞,让这位铁血将军与母亲只能靠书信传递思念。打开信件,母亲的一句"儿啊,咱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见",让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红了眼眶。

1928年,许世友告别母亲参加革命时,曾跪在母亲面前说:"娘,等革命胜利了,儿子一定接您去享清福!"如今,20年过去了,这个承诺还未能兑现。

然而,战争年代的许世友却在战场上结识了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战友——聂凤智。1940年,在豫南战役中,许世友带领部队与敌人激战,突然发现友军指挥员聂凤智陷入重围。许世友二话不说,立即带领突击队杀入敌阵,成功解救了聂凤智。

这一战后,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每逢重大战役,许世友都会和聂凤智互通信息,研究战术。在1948年的淮海战役中,两人更是并肩作战,创下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终于履行了对母亲的承诺。1950年春天,当年过花甲的母亲站在他面前时,这位威名赫赫的将军竟"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娘,让您受苦了!"

从此,许世友将母亲接到南京照顾。每天清晨,不管有多忙,他都要亲自给母亲端来洗脸水。母亲心疼儿子,常说:"你是当大官的,让警卫员来就行。"许世友却总是摆摆手说:"您是我娘,这是我应该做的。"

1953年,许世友得知战友聂凤智的母亲去世,立即放下手中工作赶去吊唁。看着失声痛哭的老战友,许世友轻声说道:"有我这个兄弟在,就是你还有一个娘。"从此,每逢春节,许世友都会邀请聂凤智来家里,让老母亲给这个"干儿子"包饺子。

正是这份赤子之心,让许世友在对待儿女问题上始终秉持着"严"字当头。1960年,当得知有人想利用他的关系为儿子调动工作时,许世友立即拍案而起:"我许世友的儿子,就该和其他战士一样,从基层做起!"

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对待子女上,更反映在他的为人处世中。1962年,许世友调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有人送来一箱名贵茶叶,被他当场退回。他对送礼者说:"我们是军人,不能搞特殊化。"回到家中,他又对子女们说:"我们许家人,要记住,清白做人,堂堂正正!"

二、许家子弟的成长之路

1932年的一个寒冬,许家的"三黑伢"许光降生了。那时的许世友正带领部队在鄂豫皖苏区与敌人周旋,根本无暇顾及这个刚出生的儿子。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年幼的许光只能跟着奶奶东躲西藏,颠沛流离。

有一次,敌人突然扫荡村庄,年仅五岁的许光被奶奶藏在稻草堆里。敌人用刺刀反复搜查稻草堆,小许光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直到深夜,敌人撤离后,奶奶才敢将他抱出来,发现他的腿上被稻草划出了好几道血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7岁的许光才第一次见到父亲。许世友看着这个饱经风霜的儿子,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读书,将来为国家做事。"就这样,许光被送进了部队学校,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53年,许光凭借优异的成绩,成为了新中国海军第一批舰艇指挥员。那年冬天,许世友专程去海军基地看望儿子。当看到许光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舰艇设备时,许世友难得露出了笑容,却只是简单地说了句:"不错,继续努力。"

许建军的成长经历也颇为传奇。1943年,他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窑洞里。那时许世友正带领部队转战陕北,为照顾刚出生的儿子,特意让警卫员找来一位老乡当奶妈。这位老乡不但照顾许建军,还经常给他讲父亲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

1960年,17岁的许建军主动申请参军。许世友二话不说,直接把儿子送到了一个普通连队。有人劝他说:"许司令员,要不让建军去机关工作吧?"许世友当即回绝:"当兵就要从最基层做起!"

就这样,许建军和其他战士一样,住帐篷、扛枪训练、站岗放哨。有一次夜间训练,许建军在负重行军中扭伤了脚,疼得直冒冷汗,却坚持走完全程。第二天,连长要给他请假休息,被他婉拒了:"我爸说过,当兵就要像个兵的样子。"

最小的儿子许援朝,从小就跟在许世友身边长大。1965年夏天,许世友带他去海边游泳,二话不说就把他扔进了海里:"自己游!"许援朝呛了几口水,却真的学会了游泳。从那以后,许世友常说:"男子汉就得这么练!"

1968年,许援朝也参军入伍了。和两个哥哥一样,他同样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有一次军区首长来视察,看到许援朝在站岗,感叹道:"许司令员的儿子,也要站岗啊?"许援朝立正回答:"站岗也是革命工作!"

三个儿子虽然都在部队,但许世友从不过问他们的升迁。有一次,一位老战友问他:"你就不担心孩子们的前程?"许世友掏出烟袋锅子猛吸一口:"我许世友的儿子,就该靠自己本事吃饭!"

三、1975:命运转折点

1975年的一个平常早晨,南京军区机关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许世友将军的二儿子许建军被带走调查。这个消息很快在军区内部悄然传开,却始终没有人敢告诉许世友。

那时的许建军正在南京军区机关担任参谋,虽然是将军之子,但为人谦逊,从不摆架子。就在被带走前一天,他还和战友们一起训练,还约好第二天一起打乒乓球。谁知第二天一早,几位军纪委的同志就来到了许建军的办公室。

当时正值"四人帮"横行的特殊时期,许多军队干部都受到了不实举报。许建军被带走调查的原因,竟是有人举报他"私通外国势力"。这个莫须有的罪名,让许建军的战友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为了避免刺激许世友的身体,军区的同志们都默契地对这件事保持沉默。每当许世友询问二儿子的情况时,大家都说他去外地执行任务了。许世友虽然觉得有些蹊跷,但也没有多问。

然而,1979年初的一天,许世友的老战友聂凤智却不得不打破这个平静。因为许建军的案子即将进入最后处理阶段,组织上认为应该征求许世友的意见。

那天,聂凤智来到许世友家中。刚开始,两位老战友还在谈笑风生,回忆着过去的战斗岁月。可当聂凤智说到许建军的事情时,许世友的脸色立刻变了。

"你说什么?建军被抓了?什么时候的事?"许世友猛地站了起来。

聂凤智只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说明:1975年,有人举报许建军在一次外事活动中与外国军官接触时透露了军事机密。组织上立即展开调查,但经过四年的深入调查,这个举报很可能是不实的。

听完这些,许世友突然拍案而起:"枪毙!要是建军真做了这种事,就要枪毙他!"

聂凤智连忙解释:"老许,你先别急。现在调查基本清楚了,建军是清白的。"

许世友却依然怒气未消:"即便是我许世友的儿子,要是真做了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的事,也决不姑息!"

这时,许世友的警卫员小王端来了茶水,想让首长喝口水消消气。许世友一把抓过茶杯,手却因为太过激动而微微发抖,茶水洒了一桌子。

聂凤智见状,赶紧说道:"老许,你放心,组织上一定会给建军一个公平的结论。现在最重要的是保重身体。"

就在这次谈话后不久,许世友的身体状况开始急剧恶化。多年的战场生活和长期的饮酒习惯,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时常询问二儿子的案情进展。

组织上看到许世友如此关心此事,专门派人向他通报案情。每次听完汇报,许世友都会重复那句话:"要是有错,就要严惩!要是没错,就要还他清白!"

四、父子情深终难圆

1983年的深秋,许世友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这位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铁血将军,此时却被病魔折磨得难以入眠。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是坐在床头,一遍遍地翻看着许建军年轻时的照片。

许世友的警卫员老张回忆说,有一天半夜,他听见首长房间有动静,推门一看,只见许世友正在给一件军装整理褶皱。"这是建军的军装,他回来了得有衣服穿。"许世友一边说,一边用颤抖的手抚平每一道皱纹。

1984年春节前夕,许世友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军区领导专门派来了最好的医生,可许世友却总是摆摆手说:"不用管我,建军的事情查得怎么样了?"每当有人来探望,他总要问问许建军的情况。

有一次,许世友的老战友李德生来看他。两人聊着往事,说着说着,许世友突然问道:"德生啊,你说建军是不是真的做错了什么事?"李德生连忙解释说调查还在进行,许世友却叹了口气:"要是他真做错了事,就该严惩,可要是没做错,组织上也该给他个说法啊!"

1984年夏天,医生建议许世友住院治疗。在医院里,每当他清醒的时候,总是扭头看向病房门口,仿佛在期待着什么。护士长后来说,有一次给许世友量体温时,听见他轻声说:"建军啊,你到底在哪里?"

许世友的大儿子许光经常来医院照顾父亲。有一次,许世友拉着许光的手说:"你弟弟的事情,我这个当爹的很愧疚。要是组织上查清了,你一定要第一个告诉我。"

1985年10月15日,许世友的病情突然加重。军区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许建军案件的最新进展:经过详细调查,许建军是清白的,那些举报都是污蔑。上级指示要尽快让许建军回南京,去看望父亲。

可就在许建军启程回南京的途中,许世友的病情急剧恶化。10月22日清晨,这位功勋卓著的开国上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用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建军...建军..."

三天后,许建军终于赶到了南京。当他站在父亲的灵柩前时,那位曾经说要"枪毙"他的父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许建军跪在父亲的遗像前,久久不愿起身。

1986年初,军队正式为许建军平反。组织上派人专程到许世友的墓前宣读了这个决定,并向许世友诸位亲属表示歉意。许建军站在父亲的墓碑前,手里捧着父亲生前最爱喝的茅台酒,一滴滴洒在墓前的土地上。

五、许家家风代代传

1988年,许家老宅里,一群许家的后辈正在收拾许世友的遗物。在一个旧皮箱底部,他们发现了一本布面笔记本,上面记录着许世友对子女的期望:"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做官要清廉。"这本笔记本的发现,让许家后人更深刻地理解了许世友的教子理念。

在许家,流传着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1958年,许世友的一个远房侄子考上了军校,来南京找他。许世友二话不说就把侄子轰了出去:"想当兵就自己去报名,走后门就是对军队的不尊重!"这个侄子最后真的自己报了名,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一步步成长为优秀军官。

许世友在教育子女时有个独特的方式。每当孩子们犯了错,他从不直接训斥,而是让他们站在院子里的石榴树下反省。1962年冬天,许援朝因为在学校打架被老师告状,许世友二话不说就让他在寒风中站了整整两个小时。从那以后,许援朝再也没有打过架。

在许家的餐桌上,经常可以听到许世友讲述革命年代的故事。有一次,他告诉孩子们:"我们当年打仗,经常饿着肚子,但从来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现在条件好了,更要记住艰苦朴素的传统。"这些话深深印在了许家子女的脑海中。

1970年,许光的儿子许小东考上了军校。在新生报到那天,许世友特意叮嘱他:"你爷爷是将军,但你要把这件事忘掉,该站岗就站岗,该训练就训练。"许小东牢记爷爷的话,从不提自己的家庭背景。

许建军平反后回到部队,有人劝他去找关系调个好单位。他却说:"我爸教导我们,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让我去哪,我就去哪。"就这样,他主动申请到了边远地区的基层部队。

1990年,许援朝的女儿许晓华考上了大学。在填报志愿时,有人建议她报考军校,说可以走许世友将军的门路。许晓华却摇摇头:"爷爷生前最反对走后门,我要靠自己的本事。"

2000年,许家的第三代子女中,已经有十几人参军入伍。他们都记得许世友常说的一句话:"许家人,就要有许家的样子。"每当有人问起他们是不是许世友的后人,他们总是低调地说:"是,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在许家,至今仍保持着许世友生前定下的规矩:每年清明节,全家人都要回到老家扫墓。扫墓时,长辈要给孩子们讲述许世友的故事,让许家的家风代代相传。

许世友的警卫员老张退休后写过一段话:"许将军走了,但他留下的那些教诲,那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一直在许家的后人中传承。他们不追求显赫的地位,不贪图特殊的待遇,而是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这或许就是许将军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0 阅读:49
玖歌看历史

玖歌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