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搞室内设计的朋友装好了新房,让我们去他家玩。
那我路上还挺好奇的,因为他属于那种审美很棒的家伙,我就在想这种人的房子会装成什么样子呢?
结果不可谓不惊讶:乍一看跟没装过一样,最大程度上去繁就简,虽然细看之下那灯那茶几那家电都有讲究,但视觉上各种角度都可谓是干干净净、利利落落。用他的话说:越是设计师,越不会把这件事搞复杂,我们看过得太多了,没有风格是最好的风格。
之所以拿这件事来开头,是因为余音SG-03s这条塞子,某种意义上不是我在评判它,是它在让我思考些什么……
余音SG-03s的立项初衷是对SG-03做一个全面的升级,外壳用得是余音自有五轴CNC精雕的全金属声学耳机壳体,从颜值上一眼就能产生一种“纵然是国产高性价比品牌,但这样的壳子成本就在那放着,肯定不是什么一两百能拿得下来的”印象,而实际上作为售价399元的一款产品,这样的外观的确很到位了,类私模的设计理念,本体的工艺非常够意思,兼顾了良好的手感、佩戴和一定的耐刮性,当然了,这种设计方式磕碰多些还是会留点伤痕的。
线材标配了MW03耳机线,这玩意儿在余音品牌内属于定位颇高的一条线,单独拿来卖都要199元,等于是下放给售价399的耳机来当标配用。单股130两股共260芯的高纯度5N无氧铜镀银线,诚意相当到位,且充分提升了声音的细腻与通透度。
主菜选用的是进口LCP振膜动圈单元,素质在这个价位堪称十分凶猛;且配件除了耳塞包以外,还有三种不同的硅胶套,以及一对可更换的导管——是的,当年K3003率先普及的通过更换导管来改变声音这一设置,现在已经被国产们卷到在三四百价位玩儿这个了……
说实话,第一耳朵的SG-03s,我是有些愣住了的:这个声音的三频分布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它不是我认知里的平衡分布,而是把能量往中高频集中得很厉害,上来就拿非常透亮平整的、类似设计师家里大白墙的中高频震慑了我,这种不遮不掩强调透明度和亮度的搞法,固然会给出非常精彩的中高频信息量,但中频就无可避免的丧失了厚度,当然低频做得还是很瓷实的,有足够的密度和很棒的瞬态。
而这么个声儿,对于我而言,有些想起来当年没啥见识听了些动圈塞之后忽然被插上ER4的感觉,这走位太锋芒了,太素质流了,作为399元的耳塞这固然凸显出了它惊人的高频解析力和大声场,也给出了十分超值的层次感和乐器定位,侵略性无疑也是偏强的,厚实度对我来说也是偏少的。
于是我就检查了下配件,首先是换硅胶套,灰色的硅胶套是最凌厉的选择,而白色套和双色套则会让能量不同程度往中低频多倾斜一些;更重要的是我换了备用的黑色导管,在我的印象里,刷上黑色的导管向来都意味着“低频”管,如同红右蓝左一样,这也是行业里不成文的通用做法。
果然,换了硅胶套再换成黑色导管之后,三频不再导致中高频那么抢耳,而是整体拉得更为贴近我认知里的“均衡”表达。在这一对组合下,SG-03s依然不会是温吞水或者暖糊流,它的底子就是LCP振膜给出的犀利和细腻,只是说刚性和亮度不会被那么强烈的凸显了而已。
在这个配置下,余音SG-03s的声场大小有所收束,当然这个收束只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平心而论,以399的价格得到这么一个无遮无拦充满亮度和阔气感的大声场,这在当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这个声场有横向有纵深,要规整是有的,要秩序感也很棒,可能说形状没有多“监听”向,但是你可以很明晰得分辨得出不同乐器的位置间的小小错落,这已经很了不得了。它既不拘束也不压抑,它在另一个导管下则简直要冲上云霄了……
低频方面,量感依然算不得浑厚,只能说是将将给到一些以保证细节具备一定饱满和结实,泛音依旧是收束得比较快,颇为注重瞬态的反馈和速度感的表达,这样的处理会使得低频掩蔽效应大为减少,也能兼顾一部分的氛围铺垫,听大提琴和鼓的时候交待出合理的形体感和空气震动,给出乐器的分布和精准刻画,给到了一些气势然后就收,不泛滥更不试图煽情。
中频也是力求“精确”的走位,人声位置不会像这个价位的有些塞子一样故意往前摆,就跟乐器放在基本一致的平面,然后在这个配置下人声会具备尚且不错的肉感和厚实度,口型和乐器都非常精细——属于399元里难以挑刺的高分离度和高细节刻画力,以往这个价位场面大一些元素多一些就会乱起来的动静,在它这里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高频虽然黑色导管实际上压制了些亮度了,但依旧具备非常高杆的延伸,这延伸顺滑直接,不做什么花巧。你要的细节给你,给得致密而明确,但是不抹不油不滑,肯定是没有标配导管那么锋芒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提供合理明敞度,又能让高频听起来稍微温和一些的配置。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个声音,尤其是在换成黑色导管之前,不觉得有些激进么?
我带着这个问题,问了余音的朋友,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他们把两种声音配置拿出去巡回了一圈,回来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说要选标配的那个导管——也就是一开始让我愣住的那个偏激进的声音。
这是个事实,是来自消费者端的铁的事实,于是我也换回那个导管再听了几个小时,并且一边听,一边在反思:
是不是我老了呢?
当然,最容易想到的解释是,他们巡回的受众,听音观偏二次元,二次元的听音观的确有着“小四党”“动铁味儿”的倾向,因为现在的二次元音乐,要么是有大量电音元素的,这些元素对于高频表现力的要求一点都不低,以及二次元音乐要“燃”起来有时候也会加入大量的小提琴元素,且会有不少电小提琴的比重,这跟前面的事儿是一个道理。于是一个两头翘中间凹的取向,会更容易讨这部分听众的欢心。
然后我又在想,这也有可能就是潮流变化导致的,你比如说装修这件事,不同时代的人想要的装修风格一定会有所差别,比如我们父母辈的时候没人会把家里搞成“北欧风”“X冷淡风”,但现在这种搞法是更有市场的。
这副SG-03,它在原配导管下的声音,真的会让我想到我那个室内设计师朋友家里那种“无装胜有装”的感觉——进去之后就觉得干净利索,就觉得屋子真大真敞亮,这种风格要说逼格还真的非常足,看着不闹心,就算在这屋子里拍产品图都会觉得更合适发挥。当然了以听感而论我还是会觉得过于直接刺激,也在中低频上不合我胃口,我本人的听音喜好是比较偏“HUFI”些的,我认为中低频的厚度的肉味儿以及能量表达,还是要给足的。
好在余音的人最后做得很简单也很敞亮——那就两副导管都给吧,这样各取所需,黑色导管下的声音就显得更为温和了些,把中低频的厚实度和饱满度做了合理的补足,适当压制了高频表现力,而尽管如此因为这个LCP振膜+这个腔体+这根线本身的解析力和分离度就是超值级的,它也依旧具备非常不俗的细节表达力和精准度,背景也相当平整安宁,框架也颇为规整,甚至可以说有些像是在听当初一些水平不俗的双单元动铁——对,就是这么给解析,且三频都是顾得住的。
所以呢,是要飞扬淋漓,还是要稍微压一些中高频但依旧很精彩,这个消费者买了之后可以自己选。你要是说我想要那种纯粹温厚流的塞子,那它的走位的确不大是这种,倒是也可以通过换线(比如SG-01的线材)来往这方面进一步靠拢。但本质上,这就是个大素质大表达的底子,对底噪也会比较敏感。
有很长那么一段时间,我认为买耳机都是要找对自己喜欢的“风味”或者“口味”,但到最后也的确会发现,很多消费者他要的倾向性,未必那么强。因为大部分人手上的耳塞就那么几条,乃至一条,他会觉得你倾向太强反而挑曲风。我就要一条素质性价比高的,听起来精彩的,最好你再给我些可折腾的空间我能自己改变声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余音SG-03s可谓是诚意十足,竞争力十足的,直白明朗规整大气而丰富精确,它值得这些形容词。
以及,是时候收点二次元歌单多来听听了,不然显得自己老掉了,这种自我认知,会让我陷入沮丧的啊——不是说好要尽量年轻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