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梦依 周末
编辑|孙月
量化私募到底有多挣钱?
近日,某社交媒体上有网友发帖称,从事量化的工作人员奖金达到了5000万元。此贴一发,立即引起网友对量化私募的讨论。多位私募圈人士表示,上述奖金数额确实属实,但量化私募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机构里业绩顶尖的员工才能够获得如此高昂的奖金。
在高薪的诱惑下,不少基金经理纷纷投身量化私募行业,与此同时,量化私募也掀起高端人才抢夺战。《财经天下》周刊注意到,部分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甚至给名校应届生开出了200万元的高薪。
量化私募最大的特点是能尽量减少人性的弱点在投资决策流程的负面影响,而主观投资更多是依靠人的决策与主观判断,量化私募则依靠数据驱动、算法决策和客观计算。凭借测量出的诸多指标以判断市场所处的状态,在专业人士看来,量化私募是让投资走向科学与理性的一种技术。
近年来,量化私募业绩表现十分抢眼,平均收益跑赢大盘,百亿量化私募大规模涌现,截至2021年上半年,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关口。但随着量化私募规模的增长,监管近期频频出手,收紧量化私募的交易和备案政策。
量化私募还能火多久?
5000万元年终奖背后
12月13日,有网友在某社交媒体发帖称:同事的同班同学做量化,今年奖金达到了5000万元,并表示做量化的二级私募确实厉害,业绩大爆表。该网友叹服称,在震荡行情中,模型的确优于人脑。
此贴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5000万元什么概念?北京房山区水岸壹号的别墅也就1100-1300万/套,5000万元相当于4套京圈别墅。
(来源:网络截图)
对此有网友表示,量化二级市场奖金达到千万属于正常现象,因为二级市场更考验能力、见识、认知,同时,“比IT程序员还费头发”。
然而,也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去年吹基金经理,今年吹量化”,“用微信截图吹的话,存有作假嫌疑。”
但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以中国量化投资公司某石为例,即使今年出了些状况,但他们500指增产品今年收益在50%左右,规模差不多100亿元左右,赚50%就是50亿元,后端可以分到10亿元,然后再加2亿元的管理费收入,便净赚12亿元,所以他认为分到5000万元很正常。
对于量化私募的奖金是否真的这么高,《财经天下》周刊求证了某证券分析师,他表示这个薪资水平属实,“高薪酬主要是量化交易是有高门槛的,而一个模型的优化升级是否成功,会直接影响产品业绩,目前优秀量化私募的管理规模都比较大,超额收益分成可观。对量化优秀人才给重奖,也比较合理。”同时他也强调,这个奖励主要发给对算法有贡献的核心人员,尤其是业绩表现优异的员工。
另外,也有私募基金从业人员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这种超高额奖励往往只存在于金字塔的最顶端,大部分量化私募从业人员还都是默默无闻的,高薪只是少数。
高额的奖励薪酬也吸引了诸多人士奔涌而来,其中便有不少拥有专业背景的基金经理。
据媒体报道,截至10月10日,从近一年平均收益率来看,共有129名公转私的基金经理的业绩有更新,其中有110名“公转私”基金经理均取得了正向收益。
除此之外,也有程序员、教师、医生等其他行业的人员投身私募基金,然而,即便如此,头部量化私募依旧对人才求贤若渴,据了解,很多头部量化私募会在阿里的达摩院、华为甚至于硅谷挖掘顶级人才。
与此同时,头部量化私募也将目标转向了尚未离开校园的优秀毕业生,其开出的薪酬也是毫不吝啬,甚至开出200万元的顶尖高额薪酬。
鸣石投资官微发布的2022校园招聘显示,只要加入鸣石投资,便可获得最高200万年薪的SPECIAL OFFER。
(图源:鸣石投资官方微信)
而高额薪酬背后是对人才的高要求。有媒体报道,当前不少机构只招聘清北的理工科人才,有的甚至要求是拿过全球计算机或者数学相关重量级比赛金奖的获得者。以鸣石投资此次校招为例,金融、数学等理工科硕士是基础,如果可以的话,还要有竞赛获奖、顶刊顶会论文发表经历。
量化私募市场为什么这么火?
在人才就是财富的当下,量化私募凭借高额的报酬,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精尖人才投入其中,与此同时,量化市场也变得愈发红火。
自2018年起,量化私募便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国金证券,截至2018年底,据非官方统计,量化私募行业管理规模大概在1500亿元左右,2019年便攀升到了3000亿元左右。
近两年来,量化私募更是发展迅猛,根据朝阳永续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量化私募基金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关口。伴随而来的是百亿量化私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10日,百亿级私募共有101家,其中百亿级量化私募有26家,数量占比25.74%。
而在这百亿级的26家私募之中,有20家百亿量化私募今年内均实现正收益,且平均收益跑赢大盘。鸣石、天演资本、世纪前沿、金戈量锐等6家量化私募今年业绩超30%;启林、幻方等14家量化私募业绩超20%。
近年来,量化私募迎来爆发式增长,也和其独特优势有关。相对于量化公募,量化私募的资金底盘虽然不大,但在交易速度方面量化私募往往更有优势,并且由于交易上限制相对不多,也使私募量化在一定程度获得了更大的获利空间。
尤其今年以来,量化私募业绩表现十分亮眼,这也致使投资人蜂拥而至。对此,资深基金研究人士杨佳星向《财经天下》周刊表示,“由于今年大盘整体处于震荡状态,在此情形下,主观市场则做的较为一般,相比较之下,量化私募就比较适合这种震荡的市场。而量化私募在前两年业绩确实很好,也使更多的投资者愿意投进量化私募。简单而言,就是市场上钱多,好产品少,投资者的选择不多。”
监管强势出击
尽管量化私募发展如此迅速,但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据开源证券,截至2021年12月7日,全A股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超过万亿元的交易日达到133 个,占比59.11%。而据开源证券根据不同模型量化策略的大致规模测算出,在正常情况下,量化私募每日成交约占全市场20%左右。
据了解,量化私募也有着天然短板。上述券商分析师表示,量化私募的核心算法和算力一旦低效或者无效,会造成投资收益的巨额亏损。而作为量化私募机构,几乎每天都在面临算法模型无效或淘汰的危险。此外,量化私募仅适用于挖掘重复、有规律可循的价值偏离和市场短期趋势,其良好的业绩建立在A股流动性充裕、交易量活跃、个人投资者较多的背景下,如果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后续的赚钱难度可能会增大。
宽德投资联合创始人冯鑫曾公开表示,参考量化在欧美市场的发展,现阶段量化行业存在最典型的风险,是由于仓位和策略方法的集中,导致量化策略的失效和严重踩踏事件。他还指出,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定要深入了解管理人产品的收益来源是哪些。国内很多人投资量化产品的目的是“赚快钱”,有些管理人,也经不住诱惑或迫于压力,为了追求高收益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产生了“赌一把”的念头,导致产品业绩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受A股市场风格变化影响,加上市场缺乏热点,今年9月以来,量化私募产品遭遇集中回撤,据私募排排网披露,今年以来回撤的指数增强产品年内最大回撤平均值为9.49%,其中82只指数增强产品最大回撤超过10%。今年来有回撤的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年内最大回撤平均值为4.97%,其中73只市场中性策略产品最大回撤超过10%。此外,量化产品中的量化对冲产品也出现了回撤。为此,多家私募机构还曾写信向客户紧急回应。
在行业人士看来,这凸显出这些管理人在某些热门风格因子、板块的暴露与偏离,说明管理人未预判到风险敞口,自身的风控还不到位。
随着量化私募规模的膨胀,考虑到证券市场整体风险,监管机构对量化交易的政策日益收紧。11月2日,部分私募基金收到《关于上线“量化私募基金运行报表”的通知》,通知要求,管理人须于11月15日前完成“量化私募基金运行报表”,将量化私募数据报频率从季报改为月报。除了填写基金名称、基金编码、规模和净值,该量化基金统计表还要求填写量化产品的主策略和辅策略等详细信息,其中,辅策略最多选两个,最少选一个。
此外,私募产品的备案政策也变得更加严格。近期部分量化私募机构备案时,收到了监管“不适用快速备案通道”的提醒。有行业人士认为,量化私募可能被移出快速备案通道,这意味着未来量化私募基金的备案速度将逐渐放缓。
对此,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监管频频出手,或与前期量化市场成交过热有关。预计后续高频交易策略对市场成交的影响或继续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发言称,“量化交易、高频交易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定价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引发交易趋同、波动加剧、有违市场公平等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量化私募机构内卷加剧,监管政策持续收紧,量化私募未来或许很难保持可观收益。爆红之后,量化私募仍面临诸多未知和挑战。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怪不得当年最好成绩的都学金融
操纵股价啊
快点快点先交税先交税先交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