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和俄罗斯签下了一笔堪称轰动的军购协议:24架苏-35战机,20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
单价接近1亿美元,和买一架F-22差不了太多。这个价格放到今天,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咱们歼-20、歼-16、歼-10C都已经形成规模,这24架苏-35现在看起来有些“扎眼”。
可是十年前,这一切还没成型,苏-35的引进,在当时可是顶着一大堆光环的。
苏-35被俄罗斯包装得无比强大:超音速巡航、矢量推力发动机、无源相控阵雷达,还能跟F-22掰掰手腕。
对于那时候刚起步的中国空军来说,这些技术确实是有点诱人,尤其是发动机领域。
要知道,咱们那会儿航空发动机还是个老大难,想单独买俄罗斯的117S发动机研究研究,结果人家不给卖,非得捆绑整机。于是,为了这台“神秘发动机”,中国只能花大价钱把飞机一起打包带回家。
买回来后,这批苏-35几乎立刻被部署到南部战区。
那时候,南海局势复杂,美军的航母战斗群三天两头在周边晃荡,各种侦察机也忙着挑衅。苏-35航程远、载弹量大,又有矢量推力加持,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它在理论上可以填补歼-20服役前的战斗力空缺。可事实证明,理论是理论,现实却有点骨感。
先说说苏-35的雷达。“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被俄罗斯吹得天花乱坠,但这玩意儿是个什么水平呢?
简单来说,它就像一台老式电视机,个头大、重量重,驱动天线还得靠笨重的机械装置。不仅探测距离缩水,在面对电子干扰时还显得笨手笨脚。
反观中国自家战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小巧、灵活、抗干扰能力强,尤其是在现代化作战中,早就把无源雷达甩出了几条街。
再看武器系统,苏-35带的R-77中距空空导弹也好不到哪去。
这款导弹射程宣传是100公里,但实际只有一半,连咱们霹雳-15的零头都不到。还有个笑话级的武器——R-27导弹。这玩意儿需要雷达一直锁定目标,打不中不说,还被用户嘲讽为“飞行电线杆”。
相比之下,中国国产的霹雳-10、霹雳-15空空导弹,无论是射程还是命中率,都是完全碾压级的存在。
问题还不止于此。苏-35的后勤保障系统完全独立,需要单独准备维护设备、训练体系和备件库存。而这些都要从俄罗斯进口,开销自然是蹭蹭往上涨。
这就像买了一台只能用专属配件的昂贵家电,既烧钱又麻烦,哪天配件供应一断,机器直接废了。
不过,当年的中国空军确实需要苏-35来补缺口。
歼-20那时还在试验阶段,歼-16也在研发,南海方向没有一款能长期巡航的主力战机。而苏-35正好航程远,机动性好,还能承担部分防空任务。
可以说,它在那个时间点的出现,是中国空军的“救火队员”。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苏-35的“实战表现”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款号称“可以抗衡F-22”的战机,不仅没展现出所谓的“代差优势”,反而在战场上被多次击落。
最先是2022年4月,一架苏-35在哈尔科夫被乌军用肩扛防空导弹击落,接着又有几架接连被摧毁。这不仅让俄军士气受挫,也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这款战机的真正实力。
说实话,苏-35在设计上确实有一些优势,比如它的机动性能。凭借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苏-35可以完成过失速机动,在空战中表现出极强的灵活性。但这些“花哨”的动作,在现代战争中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现代空战更注重信息化能力,而苏-35在航电和武器上全面落后。这种“秀肌肉”的机动性,更像是舞台表演,而非实战中的杀手锏。
与此同时,中国的歼-20、歼-16和歼-10C逐渐形成体系。
这三款战机各司其职,制空有歼-20,远程打击有歼-16,国土防空交给歼-10C。而苏-35在这个体系中变得越来越尴尬。它既没有歼-20的隐身能力,也缺乏歼-16的远程打击能力,更比不上歼-10C在维护成本上的经济性。如今的苏-35,更多是承担远海巡逻任务,用来“刷存在感”。
不过,咱也不能说这批苏-35完全没价值。毕竟,这款战机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尤其是117S发动机。通过拆解研究,中国的国产发动机技术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在特定时间段,苏-35的存在确实缓解了南海方向的战力紧张。可以说,这笔军购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战略”层面,而非“战术”层面。
2025年的今天,这24架苏-35已经服役将近十年。
虽然它早已不是中国空军的主力,但作为过渡阶段的重要角色,它的历史意义不可否认。未来,它或许会被逐步边缘化,但在巡逻和展示任务中,仍然能发挥一定作用。
至于20亿美元的价格,放到现在看,这笔买卖究竟是赚是亏,可能只有历史才能给出答案。
参考资料:
普京出访,4架苏-35战斗机全程伴飞——齐鲁壹点2023-12-07 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