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华民族一位宗师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的话,那就是“仁”。
他希望君主能够施行仁政,关爱民众,希望老百姓能够善良地对待父母家人、乡里乡亲,能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思想逻辑,即使放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没有错,这是普世的价值观。
但孔子也说过一句听起来很不客气的话,叫“老而不死是为贼”,让很多人大跌眼镜。难道以讲仁义道德为人生理想的孔圣人,会对老年人如此刻薄?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孔子说出这句话的幕后真相。
孔子有一个好朋友,名叫原壤。年轻时,原壤和孔子一样,都是胸怀大志的大好青年,彼此也非常合得来。
可是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和苦难后,原壤逐渐变了。他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所以决定“躺平”。
怎么个躺平法呢?也就是对家庭和亲朋不管不问,对生活也不去经营,一副混吃等死的模样。
这也导致原壤的人缘越来越差,甚至到了母亲去世都无人前来奔丧的程度。
孔子虽然不认同原壤的行事风格,但还是不忍心与原壤绝交,听说原壤丧母,便带着弟子们前去吊唁。
进入原壤家后,孔子被眼前看到的场景惊呆了。无论是院子还是房间,都乱七八糟、臭气熏天,简直无地下脚,还要捂住口鼻,防止自己吐出来。
孔子憋着怒火找到原壤,只见他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正靠在房间的墙上,跷着二郎腿发呆呢。
孔子没好气地问:“令堂的棺椁呢?”
原壤随手一指,孔子这才发现房间里有一块落满灰尘的板子,原来那就是棺椁。
孔子心中的火蹭蹭地上来了,好你个原壤,平时你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就算了,如今你母亲不在了,你连丧事都不办,这成什么样子?
眼睛看不惯,嘴里肯定也不会客气,孔子直接开骂:“小的时候你就对亲朋好友不友爱,长大了啥也没干成。老而不死是为贼!”
说话间,孔子还拿起拐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骂过之后,孔子到底还是不忍心弃原壤于不顾,便招呼着众弟子,认认真真地将棺材擦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
原壤看到干净的棺椁后突然来了精神,他走到孔子身边,说:“我好久都没有唱一首悲伤的歌了!”
说完,一边拍着棺材板打节奏,一边放声唱道:“狸猫的头上有花斑,我牵着你的手好惬意……”(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
这样的歌曲,显然和葬礼格格不入。
孔子这次彻底怒了,他没有再和原壤说一句话,带着弟子们拂袖而去。
这也就是“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全部由来。
孔子成名之后,有人把这句话翻了出来,编成了语录。有好事者拿着这句话去攻击老人,说是孔子的意思。
孔子可真是冤死了。他明明是针对原壤个人的行为,指责他不孝不恭、为老不尊,而非对天下所有老年人的普遍评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听人说话一定要听全,了解前因后果,切勿断章取义。否则,传出去的信息可能会南辕北辙,如同谣言一般。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