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8af0b60ca10d13c3b491f11e7662f30.jpg)
由市文明办、市卫健委主办,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未来作家社承办的2024年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云课堂(“甬上心晴课堂”栏目)将继续推出“人生的第一块拼图”专辑,共有11期。
什么是原生家庭?家长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家庭传递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的传承性、沟通的一致性、自我觉察与选择……
本期云课堂邀请了来自宁波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心理治疗师崔静静,与大家共同探讨原生家庭的话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076a8b2804483d67199cd53f52e77ea.jpg)
原生家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在1951年提出的。她认为一个人与其原生家庭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会影响个人的一生。
人的一生中会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作原生家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ed850eba40affd35c8993f726597cc.jpg)
个体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对其自我价值感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萨提亚认为,原生家庭中的三人关系(母亲、父亲和小孩)是身份认同的基本单位,对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发展至关重要。
家庭传递的价值观
每个家庭都会传递道德观、规条和态度,这些通过意识和潜意识被个体吸收。萨提亚指出,这些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生活选择。
行为模式的继承性
个体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拷贝自父母,特别是同性父母。要改变困境,重点在于突破从父母那里复制下来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并从社会中寻找更好的模板。
沟通的一致性
萨提亚强调,感受的普世共通性,即每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她提出,所有行为都有其背后的意图,我们应区分行为的意图和结果,以尊重的方式看待行为背后的人。
自我觉察与选择
通过自我觉察和勇于选择,个体可以扩展自己的观点,改变自己的解释,取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实现自我成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3142758c55f9e836cc15b89b3498afb.jpg)
云课堂
小贴士
2024年“甬上心晴课堂”,将以知识科普+问题答疑的双线拓展模式,用更清晰、更直白的方式讲述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青春期的困惑、亲子关系的处理……从医生、老师、家长、孩子多方视角切入,打开全面且新鲜的话题探究,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