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时间,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写了2篇短文,留言中部分网友对“基于开源” 的国产表现出严重的嗤之以鼻,甚至冷嘲热讽。这一现象虽然早有预料,但多少还是让我这个国产技术的参与者略感凄凉和无奈。
国产基于开源,为什么让人嗤之以鼻。
而这一现象,技术厂商确实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一,我们必须承认在基础软硬件技术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确实存在差距。产品质量、服务理念以及用户体验上的不足,使用户产生抱怨情绪是情理之中。
第二,在如此高难度的基础软件研发领域,数百家国产厂商涌入市场,其中不乏大量滥竽充数者,让国产技术的整体形象受到拖累,使得真正使用产品的DBA、开发人员在经历多次“被坑”经历后,逐渐丧失了对国产技术的信任与耐心。
开源改造,是全球技术发展的常态。
不仅国内技术采用开源代码,全球技术发展都离不开开源技术。著名的开源数据库PostgreSQL已经成为开发人员最喜欢的数据库,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前身Ingres在过去更加的知名。
7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发并开源了这个产品,而后众多耳熟能详的老牌数据库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改造、衍生,包括Sybase、微软的SQL Server、被惠普收购的NonStop SQL、被IBM收购的Informix等。如今数据库在IT行业中的基础核心(之一)地位是靠众多参与者共同努力、彼此竞争,以及不断的拓展业务边界,才创造出了的,这同时也推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这些基于开源技术衍生产品不允许出现,那么现在的互联网恐怕还停留在30年前。
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企业都具备从0到1的突颠覆创新能力,也不能指望一两个先驱企业就能支撑所有业务需求。因此,鼓励更多厂商参与进来,以开源模型为基础构建满足多样化行业需求的产品,实乃大势所趋。
中国软件技术起步晚,当前难以完全脱离全球技术生态的影响,就软件研发最基础的环境来说,流行的编程语言C、C++、Java、C#、Go、Rust,脚本语言Shell、Perl、Python等,有哪一个是中国研发设计的呢。所以,采用开源代码并不应该被嘲讽。
官方出手整治,未来仍然可期!
我相信真正被技术人抵触的是那些打着“国产”旗号,仅仅“套壳”和“换马甲”的产品,不能解决实际业务需求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甚至因为换马甲而增加了新的BUG,所以才被冠以“魔改”之名。
“魔改”产品不仅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和麻烦,同时也扰乱市场,让国产技术厂商深受其害。“魔改”企业几乎是“0”研发成本,抱着“卖一分赚一分”的原则把国产价格卷到了地底下,能提供更充足的销售费用,反而产生了一定的市场规模。
关于网友抱怨“某些国产特贵还不好用”,类似的问题我曾问过国内做芯片的朋友。他无奈的讲述一个事实让我感触颇深。受限技术落后和制造工艺原因,国产良品率相对更低,相应的成本被分担到了市场。
例如Intel造10个芯片,有9个是可用的,但国产可能只有6个可用,不可用的4个也同样产生了制造成本。就像是长期营养不良的山区土娃子和大城市合理膳食、专业训练培养的孩子,要在一年后一起参加体育竞赛,土娃子自己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同时也需要给与更多投入支持,才能短期弥补差距、有机会获取成绩。而这个贫穷的山区就是“中国”,而我们绝不能放弃竞赛。
如今这些“魔改”的数据库也即将走到尽头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23年12月启动了一系列测评工作,旨在验证厂商产品的自主可控能力,筛选出真正符合“国产”要求的企业与产品。随着官方权威认证的推进,相信“魔改”数据库等行业弊病将逐渐消退,国产技术市场也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