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我小叔才50岁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话题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引发网友热议。
有博主写道,自己的小叔因为减少无效的社交,才50岁就被社会淘汰,与社会脱节了。被微博热搜放大传播以后,词条扑面而来的焦虑感击中不少网友的心。有的网友表示,看着热搜对未来很惶恐,自己还远远没到50岁。
5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更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微博热搜却说小叔“淘汰”了。它引申出来的问题是,随着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年龄焦虑与年龄歧视愈演愈烈,年轻人开始怀疑,自己未来会不会和社会“脱钩”,参与社会的通道会不会逐渐关闭?
“淘汰”这个词的意思是:“经由选择或竞争,剔除较低劣的人或物。”很明显,这个词本身已经是一种鲜明的价值判断。事实上也有不少人认为,“小叔”减少无效社交是一种主动选择,是“活得更通透了”。然而很难否认,这种通透的活法,在当下很难被社会接纳,它不是一种主流的叙事。
而正因为非主流,它才能上热搜,具有争吵与流量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无法像小叔那样,做到无欲无求。现在大多数人都会卷入一些无意义的社交中,甚至连朋友圈这样的私人领地,都得用来发工作内容,为工作服务。
所以,循规蹈矩的人,羡慕通透的小叔,又不敢像小叔那样,和社交、加班、走亲戚等内容切割,大胆地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问题在于,小叔们的生活,应该被世俗标准定义吗?50岁了减少社交,就要被微博热搜绞刑架审判为“淘汰”吗?
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当然应该有丰富的选择余地,可以遵从内心的想法生活,而不是被世俗标准牵着走;社交媒体更不应该渲染或制造焦虑,让社会的价值标准变得单一化。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局面。在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生活方式,都拥有了展示的舞台,我们有了寻找同类的渠道,大家可以结成兴趣小组,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然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又在潜移默化地,用一套标准化的模板来反复灌输,影响我们的独立判断。
就像当我们看到“#我小叔才50岁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这样的微博热搜词条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焦虑感,多多少少会强化大众的认知,仿佛淡泊名利、不积极社交,就会和社会脱节,面临被“淘汰”出局的风险,成为“被剔除的低劣的人和物”。
像小叔一样生活的人,当然真实存在,社交媒体给了我们一个真实了解别人生活的视角。但将它包装成一个有流量的话题,并推到舆论前台,供大家围观品味,何尝不是在渲染社会焦虑,传递负面情绪呢?
小叔社交寂寞、淡泊名利的态度,对于微博平台来说,其实完全可以有另一种讲法,比如“小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活”。然而比起50岁就被淘汰的叙事,这样的叙述太温暖了,不能体现社会的冷漠和丛林法则,缺少了冲突性和话题性,制造不出热搜最看重的“焦虑感”。
没有焦虑与对立,就没有流量爆点,也就没法登上热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的网络暴力、网络对立都因热搜爆发。
社交媒体通过制造流量的方式,对大众进行说教,在潜移默化中,也进行了价值观的传递,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有察觉到的事实。我们羡慕小叔那样,敢于做真实自我的人。遗世独立的生活姿态,当然不该被定义为淘汰。
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社会接纳,哪怕活法很小众,也不必担心被排斥,被切断职场晋升、社会参与的通道。
微博平台曾承认人工编辑对热搜的干预。所以其也不是对社情民意的“客观呈现”,更隐藏着人对新闻和信息的价值判断。网友看到此类热搜时应该有所警惕,避免其价值观对大众的规训。
对微博自身来说,面对同一事物,它应该给“小叔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活”这类词条更多生存空间,而不是炒作#我小叔才50岁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追逐流量,放大年龄歧视、职场歧视、社交歧视,传递一种不社交拍马、阿谀逢迎就会被淘汰的危机感,不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好。
减少焦虑制造和负面情绪传导,也许会少一些流量,但却能让更多的人,敢于做真实的自我。
50岁不死,你还想领养老金啊
50?35就把你淘汰了。说真的,目前国内企业的用人机制是全世界最恶劣的。
五十岁减什么社交,除非有钱不需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