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4中型坦克1940型,是该系列的第一个型号。在街机和历史模式下,其战斗权重为3.3,全真模式下则为2.7,于1.41更新之前的“地面部队封闭测试”中引入。
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爆发,苏联通过观察战争,发现自身坦克在面对反坦克武器时防护不足等问题;同时,德国坦克技术不断发展,对苏联构成潜在威胁。在此形势下,苏联急需一款性能更优的坦克。最初提出了多个设计方案,其中A-32方案在测试中展现出良好性能,最终演变为T-34,由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的设计师米哈伊尔·科什金和塔西诺夫共同设计,融合了倾斜装甲、强大火力和高机动性等先进技术。
1940年1月底,首批T-34-76 1940型坦克驶离哈尔科夫的工厂生产线。二月初,2辆T-34进行了长途行驶试验,给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的是,科什金因患肺炎于1940年9月26日病逝,他的助手莫罗佐夫接替了他的工作。1940年6月,T-34坦克完成生产图纸;同年,T-34 1940型开始小批量生产,当年仅生产出115辆,部分坦克被派往芬兰进行实战测试,但未赶上战斗。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时,苏联共完成T-34 1940型1225辆。
1941年6月,T-34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其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防护性能让德军措手不及,使德军面临“T-34危机”。在莫斯科保卫战中,T-34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卫莫斯科立下汗马功劳。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T-34在城市巷战和大规模作战中与德军激烈交锋,给德军造成重大损失。库尔斯克战役中,T-34是主力装备之一,虽面对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逐渐吃力,但仍顽强作战。
二战后期,T-34-85出现,并逐渐取代T-34-76成为苏军主力,T-34 1940型及其后续改进型号在二战中大量生产和使用,为苏联最终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后,T-34坦克仍在苏军中服役一段时间,直到50年代才被T-55取代。此外,T-34还装备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军队,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冲突中都能看到其身影。
目前,仍有少量T-34 1940型坦克幸存。比如在俄罗斯的库宾卡坦克博物馆、莫斯科卫国战争博物馆,和在中国坦克博物馆、美国阿伯丁坦克博物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