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考文献:
1. 《中医杂志》2021年第62卷第5期,《肺气虚证的中医辨证与调养思路》
2.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第42卷第3期,《慢性咳嗽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0年第14卷第24期,《肺气虚患者常见症状与生活干预措施分析》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嗓子不舒服,一咳就停不下来;白天没精神,晚上倒头就睡;饭也吃不下,腰腿还酸软得像跑了十公里。
很多人觉得是累的,其实身体早就发出信号了——肺气虚了。
别小看“肺气虚”这事,它不是中医才说的玄乎事儿。

你一身的毛病,嗜睡、咳嗽、胃口差,还有那些说不清的酸软和疼,其实都可能跟肺功能“掉链子”有关。今天要聊的这个方子,就专门对付这类问题的:它能益肺、健脾、补气,还能调理全身。
不是那种“喝一口就好”的神药,而是可以慢慢调、稳稳养的方子,适合中年人,也适合体虚的人。
我们先说清楚,肺气虚到底是个啥。
你可以把“肺气”想象成身体的“卫兵”和“指挥官”。它一方面负责呼吸,把氧气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还管着免疫系统、皮肤状态、声音、情绪,甚至你的胃口和精神状态。
肺气虚了,就像指挥系统出了问题:你会觉得累,容易感冒,咳嗽没完没了,声音说话都带点虚,吃饭不香,睡觉不沉,肌肉酸软,整个人像散了架。
这不是我们凭空猜的。《中医杂志》2021年的那篇文章就指出,肺气虚常常表现为气短懒言、咳嗽无力、自汗、声音低弱这些症状。

这些问题看似不严重,但长期不管,就是慢性病的温床。
那这个方子到底是啥?怎么补肺、健脾、调气?我们慢慢拆开说。
这个方子叫“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是从古代名方改良来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它原本是用来治脾虚泄泻的,但后来发现它对肺气虚也有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针对那些咳嗽久了、气短乏力、胃口差、容易疲惫的人。
核心成分有:人参、茯苓、白术、甘草、陈皮、扁豆、莲子、山药、桔梗、砂仁,加减根据情况来。
为什么它能“通治”咳嗽、嗜睡、没胃口、疼痛酸软?因为它补肺,还补脾,调气养神,一锅煮下去,多个系统一起修。
· 人参补气最强,直接补肺气。

· 白术、茯苓、扁豆、山药健脾运湿,把你胃肠提起来,胃口自然就好。
· 陈皮、砂仁理气和胃,不再反胃恶心。
· 桔梗宣肺止咳,让你的咳嗽不再反复。
· 莲子安神补心,嗜睡、精神差就能改善。
· 甘草调和百药,润肺止咳,还能缓解肌肉酸痛。
这些不是乱搭配的,是千年经验的积累,也有现代研究支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参苓白术散在治疗慢性咳嗽、肺气虚型患者中,改善咳嗽频率、精神状态和食欲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能有人要问:我只是偶尔咳两下、没食欲,用得着吃药吗?

这就是关键点。
现代人太容易忽略“亚健康”,总觉得只要不发烧不住院就没事,但“肺气虚”的伤害是隐性的。你以为是“休息一下就好”,其实是身体在一点点透支。
中医讲“肺为气之主,气虚则百病生”,不是危言耸听。
尤其是中年人,工作压力大,睡眠少,饮食不规律,抽烟喝酒还舍不得停,肺气早就不够用了。
再加上空气污染、空调环境,呼吸系统一年四季都在受考验。
这个方子怎么用?一讲你就懂。
煎药麻烦?可以选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散颗粒”,正规药店就有。也可以自己抓药熬汤,一周喝两三次,根据体质加减。

有咳嗽的加点杏仁、百合;嗜睡严重的加点龙眼肉;腰腿酸软的可以加杜仲、牛膝。
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实热体质、有痰湿、舌苔黄腻的人不建议使用。这类人得先祛湿清热,再调气补肺。
可以找中医师辨证施治。
说到这儿,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肺。
西医怎么说?肺是呼吸系统的核心,但它和神经、免疫、消化都有交集。比如嗜睡,可能是缺氧;没胃口,可能是肺气弱导致胃动力差;酸软疼痛,可能是长期缺氧导致肌肉乳酸堆积。
你看,一切都能归到肺气上来。

甚至心理学也有话说。
长期慢性咳嗽、气短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肺气虚是身体的问题,也可能影响情绪。
这个方子里加入莲子,就是为了“心肺同调”,安神益智。
外国人怎么养肺?也给你提点思路。
日本人喜欢“温肺食疗”,他们的“甘酒”其实跟我们的参苓白术思路接近——用米麴发酵,补脾润肺;韩国人爱吃的人参鸡汤,补气第一名;而德国人讲究“森林浴”,通过深呼吸森林的空气来增强肺功能,这些都和“养肺气”的理念不谋而合。
说到底,我们要的不是一时的“止咳”,而是持久的“强肺”。

你可以把这个方子当成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配合上早睡、通风、适当运动,比如快走、太极、呼吸操,肺气才能真正养得住。
每天早上拍打背部肺俞穴、吃饭细嚼慢咽、饭后不急着躺着,都是在帮你养肺养胃。
别小看这些“老办法”。
现代医学都在往“整合医学”靠拢,中西结合、身心同调,才是长远之道。
你不是突然咳嗽的,也不是突然没胃口的。
那些嗜睡、酸软、疲惫、咳嗽,其实早就说明身体在“气虚”。别再用“我太累了”来搪塞自己。
真正的疲惫,休息解决不了,得从根上调。
这个方子,不是灵丹妙药,却能润物细无声。

它不会让你立刻精神百倍,但会在每一个平静的早晨、每一口顺畅的呼吸、每一顿吃得香的饭里,让你慢慢找回那个精气神十足的自己。
如果你最近总是咳嗽、嗜睡、饭不香、腰酸背痛,不妨试试这个方子。
不是为了治病,是为了让身体少出毛病。
肺好,气足,人才能活得有底气。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方子。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