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铁瓜
引言:一场跨越千年的史学“口水战”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这句评价,成了后世争论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导火索。有人奉为圭臬,有人嗤之以鼻。从东晋到唐宋,无数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诗人纷纷下场“参战”,骂陈寿“夹带私货”“不懂军事”者有之,赞其“秉笔直书”者亦有之。这场围绕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史学争议,早已超越历史本身,成为一场关于史官立场、政治背景与个人恩怨的“罗生门”。而今日,我们不妨拨开迷雾,看看陈寿的“小黑子”之名究竟是否冤枉。
---
一、陈寿的“原罪”:私怨、政治与史学困境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绝非一句简单的“军事不行”。在《三国志》中,他对诸葛亮的政治才能推崇备至,称其“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甚至将其与管仲、萧何相提并论。然而,正是这种“扬政抑军”的割裂式评价,触动了后世学者的敏感神经。
1. 私怨论:从“斩马谡”到“被羞辱”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参军,因街亭失守被诸葛亮处以“髡刑”(剃发)。这一刑罚在重视“身体发肤”的古代社会堪称奇耻大辱,而陈寿本人据传也因被诸葛瞻轻视而心怀芥蒂。东晋史学家王隐直言:“寿父被髡,故撰《蜀志》以爱憎为评”。就连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也认为,陈寿在记载诸葛瞻时“推咎黄皓,以周旋门户”,暗藏私心。
2. 政治压力:西晋正统性的“紧箍咒”
作为西晋史官,陈寿必须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司马氏政权以曹魏为法统来源,而诸葛亮是曹魏(乃至西晋)的“头号敌人”。若将诸葛亮塑造为全才,无异于承认敌国领袖的卓越,这对西晋的正统性叙事构成威胁。更关键的是,司马懿曾公开贬低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而司马氏此时已被追尊为晋朝高祖,其言论具有“钦定”性质。陈寿若无视这一评价,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3. 史学的两难:如何解释北伐失败?

诸葛亮五次北伐未竟全功,陈寿必须给出合理解释。若归咎于国力差距,等于承认曹魏的压倒性优势;若归因于天命,则违背史家的实证精神。最终,他选择将矛头指向诸葛亮个人能力,称其“奇谋为短”“攻守异体”。这一论断虽引发争议,却巧妙规避了政治风险。
---
二、历代“反陈寿联盟”:从史学家到军事家的集体反击
陈寿的评价甫一问世,便遭到猛烈围攻。这场“反陈寿运动”横跨千年,参与者包括史学家、军事统帅甚至诗人,形成罕见的跨领域“统一战线”。
1. 东晋:史笔如刀,直指私心
王隐与裴松之的批评奠定了基调:史家若掺杂个人恩怨,其著作便失去公信力。裴松之更在《三国志注》中大量引用《汉晋春秋》《蜀记》等史料,刻意凸显诸葛亮的军事成就,形成对陈寿的“史料围剿”。
2. 唐代:军神背书,权威碾压

大唐军神李靖的批评最具杀伤力。作为“灭国级”名将,他深入研究诸葛亮阵法后感叹:“史官鲜克知兵!” 言下之意:陈寿一介书生,哪有资格评价军事?房玄龄则在编修《晋书》时,将陈寿的“私怨说”写入正史,彻底坐实其“挟怨修史”的罪名。
3. 宋代:文学巨擘的诗化嘲讽
吕本中以“青蝇”喻陈寿,称其“私恨写青史”;刘知几在《史通》中批评陈寿“拟非其伦”,将诸葛亮与管仲、萧何类比是“是非失中”。这些批评通过诗词、史论广泛传播,使陈寿的“黑子”形象深入人心。
---
三、争议背后的深层逻辑:军事评价的标准之争
陈寿与批评者的对立,本质是两种军事评价体系的冲突。
1. 结果论 vs. 过程论
陈寿以成败论英雄:“连年动众,未能成功”是铁证。而李靖等人看重军事思想的价值,认为诸葛亮以弱抗强、治军严整、发明阵法(如八阵图)已足称大家。这种分歧类似今天“唯冠军论”与“技术流分析”之争。
2. 权谋至上 vs. 治军为本
司马懿贬诸葛亮“好兵而无权”,推崇随机应变的诡道;而诸葛亮坚持“正兵”理念,强调“止如山,进退如风”的纪律性。陈寿受司马氏话语影响,自然倾向前者;后世兵家则从体系化建军角度,重新发现诸葛亮的独特价值。
3. 时代滤镜的扭曲效应

对唐宋人而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忠臣形象已深入人心,任何对其能力的质疑都会被视为道德攻击。陈寿的“非其所长”在此时被无限放大,而他对诸葛亮治国才能的赞美反而被选择性忽视。
---
四、现代视角:陈寿真的“错”了吗?
跳出历史纷争,当代研究提供了更冷静的观察:
1. 陈寿的“平衡术”
作为史家,陈寿在政治高压下尽力维持客观:他既引用司马懿的贬低之词,也记录其“天下奇才”的赞叹;既指出诸葛亮军事局限,又肯定其治国成就。这种“两头不得罪”的写法,恰是乱世修史的求生之道。
2. 诸葛亮的军事遗产
现代军史研究显示,诸葛亮首创“技术化治军”模式——标准化武器(如诸葛连弩)、模块化布阵(八阵图)、山地后勤系统(木牛流马),这些创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尽管北伐未胜,但他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中原,本身已是战略奇迹。
3. 史学批评的陷阱
王隐、房玄龄等人指责陈寿时,同样面临立场问题:东晋与蜀汉同属“偏安政权”,抬高诸葛亮有助于增强自身合法性;唐代推崇“忠君”价值观,诸葛亮恰是最佳符号。这场争议从未真正脱离现实政治的裹挟。
---
结语:历史评价的“罗生门”永无终局

陈寿的“小黑子”之名,本质是历史书写权力博弈的缩影。当史学遭遇政治压力、个人恩怨与道德审判,所谓“客观”往往成为奢望。而对今天的读者而言,重要的或许不是争论诸葛亮是否“完美”,而是理解历史评价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正如《三国志》中那个既被褒扬又被质疑的诸葛亮,本就比任何单一标签都更加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