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成效,不但看个体实力,更要看组织协调。
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任务的安排部署。
通常是上对下,就具体的事务,作出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和地方,完成某个目标。定下任务的范围,以及完成度的参考标准。也就是说,要讲清楚,什么叫优良中差。这些评估的标准,要能够量化。更进一步,假如有可能,给出已有的成功案例。
安排清楚的前提,是充分全面的考虑。
少不了的,是从下往上的信息流通。尽管这个传递安排的动作,是从上往下。从信息渠道以及全局的角度来说,在上者也的确处于更有利的位置。——能够看到更多的信息,给出更全面的考量。但是,这并不代表,更高的层级,就一定全对;或在所有的事情上,就一定比低层级的更有发言权。从完善工作的角度出发,不能忽视从下往上的信息流动,并留出调整的空间。这样做,既是给别人机会,也是给自己机会。
在确定安排之前,保持开放的心态。请注意,这里的时间点,是计划筹备期,决定还没完全定下来之前。
开放的心态,意味着可以输出,也可以输入。把大方向的目标,通盘的考虑,能够讲的,要讲出来,而不是让一群人去乱猜。然后,收集来自一线的意见。无论是具体的技术、管理或服务,还是涉及到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一线的声音,都是最真实,也最接地气的。无论后续会有怎样的决定,所有的落实,都需要一线的配合。芥菜树下看,事先听取,该调整就调整。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任务定下来了,就要关门。
决策团队的工作,就是进一步明确目标,清楚量化,拿出可以有效传达的版本。想要在这个时候,还表现出一副广纳谏言的样子,就没有必要了。问小张小李,你再看看,这样可行不可行,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增加干扰因素。
一方面,决策不是他们的责任。无论是想显得“宰相肚里能撑船”,还是想摊薄自己的责任,都是自欺欺人。本来就不该他做的事情,强加于人,并不能减少决策者自身的责任。
另一方面,你问了,人家就能答。假如他的答复,与你的想法相反,怎么办?你是听,还是不听?继续辩论,继续拖下去?假如他们提出新的问题,新的难点,怎么办?解答他们的所有疑问之后,再往下走?
此外,这个阶段提出来的东西,很多都是基于假设。真正做的过程中,未必会碰到那些问题。在假设上纠缠太多时间,浪费了精力,也模糊了焦点。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再去讨论真正重要的事情,以及需要攻克的难点。
因此,安排任务之前,准备工作就要有条有理。假如自己稀里糊涂,只会把别人带得更加糊涂。
原创不易,一见你就happy。转载需本人授权。不想错过职场趣聊,关注:<芥菜树下>,闲话职场,南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