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国祚延续了近四百年的大汉王朝,宣告灭亡——在这一年里,魏文帝曹丕,也就是原本的魏王,逼迫汉献帝禅位,将其改封为了山阳公,并由自己登上了这九五之尊的位子,将国号改为了魏。众所周知,曹丕虽然是一个文治武功的合格帝王,其在位七年,对曹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在担任魏王的时间里,却没有比曹操做得更好,甚至有些憋屈,例如曹操新死,青州兵就开始叛乱,最终只能被解散。
如此看来,逼迫汉献帝禅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做出额外的努力。那么,我们便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曹操应该也能够轻易做到这件事情,甚至比曹丕做起来,要轻松的多。那么,野心勃勃的曹操,先是恢复了丞相制度,又称魏公、魏王,为什么终究没有迈出最后一步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比起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政权,他更渴望天下一统,因此在彻底灭掉刘备和孙权势力,完成统一之前,他不会选择称帝。有人认为,曹操是一个有魄力的人,他不需要登基称帝,就能够让所有人服服帖帖,因此他不需要那个虚名,更不想因为这样一个对他来说,没有太大意义的虚名,背负叛臣的骂名。
还有人认为,曹操讲究“唯才是举”,更喜欢提拔寒门子弟,他不想向士族妥协,因此将自己的势力,与朝廷区分了开来,没有迈出最后一步。但是曹丕根基不稳,又没有曹操的成就,只能选择向士族退让,也只能走上登基称帝这一步,才能站稳脚跟。这些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不容反驳。不过,曹操无论如何都不肯迈出最后一步,甚至在孙权亲自来信,劝他登基,并表示甘愿称臣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反而笑道:“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曹操亲口所说的,只有短短十一个字,却吐露了他的心声。他到底说了什么呢?原来,面对群臣劝谏的时候,他回应道:“若天命在孤,孤愿为周文王。”说到此处,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费解,不知道曹操想表达什么。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了周文王姬昌的生平经历,大约便能够猜测到曹操的想法了。
周文王姬昌,原本是西伯昌,仅是诸侯之一。但是因为勤于政事,重视农业和军事发展,而且善施仁德,成为了天下诸侯的楷模。他的地盘也越来越来,甚至做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这种情况下,他推翻昏庸残暴的商纣王,是完全有把握的,毕竟除了我们前来提到的那些资本之外,他还有姜太公作为自己的军师。可是,虽然他不反对自己去世后,儿子起兵反抗商朝的暴政,他自己终其一生,却从来没有背叛商朝。
这样的想法,看似有些愚忠,但是在那样的时代,他却坚守了一个臣子的本分,本身又是值得敬重的。曹操打算向他学习,大约也是同样的心理,那就是他虽然有野心,也不反对自己的子孙,取代汉室,但是他自己对汉朝是有感情的,他在开始的时候,是一位汉臣,也想在生命结束的时候,依旧做一个汉臣——统一北方,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是枭雄曹操的努力,但这样的情怀,却是诗人曹操的坚持。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史记》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Miss YoU
曹操封魏王,赐九锡,他会没想法?只是控制住了,如果天下一统,你看他自立皇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