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君又不是圣母,圣母是非不分善恶不辨,对恶人也纵容,而仁君,该仁义宽容的时候,就仁义宽容,但对于不法之徒,也绝不轻纵。
汉文帝是仁君不假,但并不妨碍他诛杀自己那个为非作歹的舅舅薄昭。
如果汉文帝放过了薄昭,他不仅不是仁君,而且还是个昏君。
薄姬机缘巧合之下生下刘恒的故事不用多说,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段过去,刘邦驾崩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着一起去了代国。
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长安的臣子想着迎立一位新皇帝,原本在平乱中立下大功的是齐王刘襄,但这个刘襄有个很跋扈的舅舅,弄得长安的臣子们非常害怕。
想来想去,最终皇位落到了刘邦的四皇子代王刘恒头上。
当时长安的臣子选择刘恒,除了礼法问题,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刘恒的母亲薄姬娘家,势力非常微弱,而且一向宽厚,名声非常好,这样的家族不会变成第二个吕氏一族。
一开始,刘恒心里没底,于是让舅舅薄昭亲自去长安一探虚实,最终刘恒入长安为皇帝。
刘恒登基之后,作为舅舅的薄昭那也是显赫了起来,而朝臣们个个趋炎附势,甚至丞相周勃都不断去讨好薄昭,使得薄昭的地位权势越来越显赫。
估计也是久贫乍富,做小伏低多年的薄昭突然飘起来了,越来越过分。
在朝野之中,薄昭开始安插亲信,干涉汉文帝用人,汉文帝对其有所不满,但因为自己的母亲薄太后的缘故,汉文帝也不好发作,而这也让薄昭不知收敛。
汉文帝十年冬,薄昭擅自杀了汉文帝派去的使者,这下子汉文帝再也忍不住了。
要知道在古代,使者代表着的就是皇帝本人,不管是什么人,擅杀使者,那就是罪无可赦,加上薄昭此前犯下的种种罪过,这回谁也保不住他了。
汉文帝也不好直接赐死薄昭,让他颜面无存,所以想着让薄昭自行了断,保全体面,可薄昭就是不愿意,于是汉文帝让臣子们去薄昭的府上号丧,最终逼得薄昭抹了脖子。
作为自己唯一的舅舅,汉文帝逼死薄昭,看起来的确不近人情。
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若非薄昭犯下了绝对不能够原谅的错,汉文帝又如何这么绝情。
薄昭最终的下场,都是其咎由自取:
一,侵染皇权,不顾君臣之别,仗着国舅的身份为非作歹;
二,犯下了汉文帝无法容忍无法开脱的过错,汉文帝放过了他,就可能动摇江山。
薄昭是汉文帝的亲舅舅,是唯一的舅舅,唐朝李德裕也说薄昭是太后唯一的弟弟,汉文帝的做法未免不近人情,但是,这种“唯一”的亲情,不是薄昭能乱来的理由。
对于汉文帝赐死自己亲舅舅这件事,后世也是争议非常多。
虽然很多人觉得汉文帝逼死自己的亲舅舅,实在有点绝情,但理由却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大家只是因为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亲弟弟,对于薄昭的过错到底如何,却没有谈及。
只说情分,而不顾法理是非,那些说汉文帝绝情的人,也实在是有失偏颇。
只有魏明帝说的比较对,认为汉文帝一开始赋予亲舅舅那么大的权柄,就是错的。
试想一下,如果汉文帝登基后,只是给薄昭尊荣富贵,而不给其实权,那么薄昭最后也未必会那么嚣张跋扈,犯下不能被原谅的过错。
只是这种设想不太靠谱,因为厚待舅族,这是汉朝的传统,不是汉文帝的错。
汉文帝的确是个仁君,但他是“仁”是建立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什么样的过错都能够被原谅被宽宥,如果薄昭犯下滔天大罪也能被赦免,那汉文帝不是仁,而是“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