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媒体记者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引起热议的消息。他怒斥涿州的某些官员,特别是某镇领导,不仅拒绝了他的捐赠,还不让他参与救援。他称,他是应当地百姓的请求而来,并且有录音证据。他还质问涿州的官员为何对灾情一无所知。
这条朋友圈很快被网友们截图并转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位记者说,他们为了帮助涿州的灾民,准备了大量的救灾物资,却被当地的一个镇领导拒之门外。原因令人震惊,竟然是不让他们自己发放,非要放到一个“大仓”里。而就在今天晚上,他们又收到了当地的求救信息,说有5000人没有吃饭。这让他气愤不已,痛斥了一番。
这条朋友圈一出,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有人赞扬他的正义感和直言不讳,有人质疑他的真实性和动机,也有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涿州水灾是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困难。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我们看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伍,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灾区,为受困的群众提供了及时的救助和支持,展现了人间大爱和社会正能量。他们是我们的英雄,值得我们的敬意和感谢。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遗憾和不解的现象。据网友爆料,当地救灾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导致很多救援队进入涿州后,找不到合适的任务和目标,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有些救援队甚至遭遇了当地官员的冷漠和阻挠,感到十分气愤和失望。
这位记者的这条消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透露,他们为了帮助涿州的灾民,准备了大量的救灾物资,但却遭到当地一名镇领导的拒绝。这名镇领导竟然要求他们将物资放到一个“大仓”里,而不是让他们自己发放。更令人震惊的是,今晚他们又收到了当地的求救信息,称有5000人无法获得食物。记者对此十分气愤,并对此事进行了谴责。
这条朋友圈一出,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有人赞扬他的正义感和直言不讳,有人质疑他的真实性和动机,也有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救灾物资进入“大仓”的原因从官场逻辑来看,将救灾物资存放在“大仓”并不算失职,反而是谨慎。因为只有在“大仓”中统一管理和分配,才能保证物资的公平分配和记录可查。如果让捐赠方自行发放,可能会带来三个问题。
首先,无法核实捐赠物资的具体情况,也不清楚物资的受益人是谁。
其次,无法公平分配,因为物资总是供不应求。
第三,可能引起抢夺和纠纷,特别是在个人带物资过来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提前沟通好,这种“闹剧”在涿州当地已经发生过,对救灾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因此,从官员的角度来看,要求救灾物资进入“大仓”是一种风险规避的做法,也是一种保护自己和地方利益的做法。虽然这种方法效率会低一些,但可以保证“安全”和公平性。
但是,救灾物资都进入指定“大仓”也有问题。仓库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目前在发放效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像京东、顺丰这样的大型物流企业提供支持,很容易出现物资堆积的情况。
在武汉抗疫时,红十字会仓库的运转不畅问题就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河南抗洪时,有的是审批速度过慢,有的是信息化不足,导致去领物资时被告知有货,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已经发完了,白跑了一趟。
此外,仓储信息不够透明,即使进入了指定的大仓,对外界来说,也像是进入了“黑箱”,外界很难知道仓库收了哪些物资、什么时候发放以及发给了谁。这种情况无法满足捐赠方和灾民的期望。捐赠方第一时间赶来,肯定想尽快发放,以便给各方一个交代;而灾民能够尽快领到物资,无论是什么,也会觉得心里有底,有助于心理重建。但我们现在的应急仓库还无法做到公开、高效和参与,尤其是在县乡一级。
如果开设一个云应急仓库并配备一批专业的管理员,那么当有人捐赠物资时,可以在线报备并由管理员进行清点核实。相关方可以查看发放对象、发放时间、发放地点和发放流程,以尊重捐赠方的意愿和接收方的实际需求,避免发放物资不当的情况,从而让各方都能满意。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和推动应急仓库的“专业化”,而不是指责地方官员的“不人道”。
救灾物资发放的变通方案专业化的应急仓库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现实条件下,仍然有一些可行的变通方案。
首先,可以建立自己的应急仓库,一些大型救灾基金会如壹基金、韩红基金会等就采取了这种方式。一旦灾害发生,他们会派遣专业的救援人员前往现场,并与当地志愿者联系,寻找当地的仓库,同时组建志愿者队伍,协助物资的搬运和发放。在河南洪灾时,这些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甚至搭建了临时仓库,但管理、人力和监督成本相当高昂,同时也对人性是一种考验。因此,与物流企业合作,建立民间的联合仓库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可以采取精准发放的方式,提前联系好接收对象,进行对地的运送,这样物资就不会被耽搁。特别是对于很多民间团队来说,初期物资都是自掏腰包,不需要抵税,也不需要接收函和感谢信,只要发放到位,有照片、视频就可以了。因此,他们可以直接对接村委、安置点,甚至是村民志愿者。
最后,即使地方官员真的拒绝外界捐赠,我们也应该理解他们。
这并非人性的丧失,而恰恰是人性的展现:追求利益、规避风险。
地方接受捐赠,尤其是来自外界媒体的捐赠,意味着需要接受监督,这种监督可能不太可控,而且可能还会涉及到其他救灾物资的处置。对于官员个人或者官僚利益共同体来说,接受这种捐赠的利益小于弊,因此往往会婉言谢绝。
救灾物资和款项的占比,直接影响了捐赠的分类。
在他们眼中,一般而言,捐赠可分为三类,呈金字塔形。
第一类是“人傻钱多”,只注重付出,对后续不加关注。
他们直接将捐款捐到民政账户或红会、慈善会等,进入灾后重建系统,怎么分配完全由地方行政系统说了算,只有内部审计。这是他们最欢迎的,也是灾害捐赠的大头,估计会占到七八成,主要来自于上级拨款、企业捐赠和网红捐赠。
第二类是“各取所需”,典型的是各种民间基金会。
他们接收公众捐款,也有很强的项目设计和执行能力,相对来说,他们能确保自己这部分项目款项能用到实处,但不会过问其他事情,也知道进退分寸,只管埋头做事。像蓝天等专业救援队、乡村发展、社会救助、壹基金、韩红之类。地方上偶尔也需要这些项目做些宣传,装点门面,加上还是有不少想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在物资分配和项目设计上,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熟知各家情况和人情世故。这样的合作是双赢,一般来说,越到基层,越能受到欢迎,尤其是村一级。这一类可能占到整体救灾款项的一两成。
第三类是“钱少事多”。
这类占整体款项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但却往往酿成“舆情事故”,不少地方不太欢迎草根组织和媒体捐赠的原因,觉得是在“添乱”。
这位记者的朋友圈事件成为了又一个例子。
他们所带来的物资可能并不多,却要求自己分发,并且还要在现场拍摄灾情。这样做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当地人可能会认为这些人只是来捞取名声,而不是真心想要帮助他们。
这也正是媒体和公益的区别所在。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是非对错,一目了然。百姓有需求,你凭什么拒绝捐赠?无视百姓的死活,你就不是人,你就应该受到谴责。
但是从公益的角度来看,一场灾害并不能改变当地的治理生态。我们只能在现有的体系下,尽可能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更多时候,我们要追求帕累托改进,有利于一方,但不会损害其他任何一方。能够实现共赢就更好了。
如果实在无法做到这一点,那就要变通一下,自己承受一些委屈也无妨。
因此,帮忙要避免添乱,干活要避免居功,这就成为了公益救灾的两大原则。唯一的坏处就是,由于见到太多不能言说的场面,从业者如果没有信仰支撑、没有修行功底的话,可能会憋出内伤。
救灾物资捐赠的结构长期来看,只有第一类灾害捐款在受到监督和透明化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减少,同时救灾款项的整体结构也能从金字塔形转变为纺锤形,第二类捐赠才能成为主流。
为此,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督力度。建立一个更加透明、公开、高效、参与的救灾体系,确保每一分捐款都能用于刀刃上,每一个捐赠者都能得到尊重和感谢,每一个受助者都能得到关怀和帮助。只有这样,地方官员代为“拒绝捐赠”的事情才能近于绝迹。
写在最后理解急于救灾的心情,但改变现状需要长期努力。救灾物资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善意,而每个人都希望家乡、社会和自己都变得更好。救灾物资只是催化剂,让接收者的内心更加温暖,让接收地的生态更加美丽,同时也让捐赠者的内心变得从容和富足,不再焦虑和执着。
愿河北灾区尽快恢复生机,在外地救援队离场后,也希望更多志愿者能站出来,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对接外界支持,回应本地需求。 在面对灾难时,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推诿,各自为政。作为地方负责人,应该主动担当起责任和义务,积极组织和指导救灾工作,与民间力量密切沟通和配合,而不是消极应付,甚至设置障碍。作为民间力量,应该尊重地方的领导和安排,按照规范和要求开展救援活动,而不是擅自行动,造成混乱和浪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抗击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抱怨和埋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在救灾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都需要时间和空间去适应和改进。我们不能因为一些细节上的失误或者矛盾就否定他们的努力和贡献。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些个别现象就对整个救灾工作失去信心和支持。我们要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官方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涿州水灾一定能够早日战胜,涿州人民一定能够重建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