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网上有个提问:“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评论区最高点赞是:
“家里有个喜欢制造内耗的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家里一旦有这样的人,全家都不得安宁”
闺蜜雯雯告诉我
她小时候吃饭不小心把一碗饭掉到地上,饭洒了一身,妈妈罚她洗了一下午衣服
默写课文写错了字、漏写了题,直接罚抄十遍,不写完不准吃饭、睡觉
直到现在,雯雯还依旧害怕做错事,更害怕和她母亲站在一起
那一靠近就能感受到的压迫感,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排斥、恐惧着
这就是属于家庭内耗
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监督、批评、甚至打击的内耗者,他所带来的能量就是负面,甚至充满罪恶感的
闺蜜雯雯就是如此,母亲从小对她的严厉要求、精神打压,一直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罪大恶极的人
特别是被谴责处处不如别人的时候,那就是一种剥夺孩子改变的自卑内耗
而一直生活在批评、否定和指责中的孩子,他们也会因为内耗而变得羞耻敏感、焦躁不安
那一个家庭里最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认为:需要少些“嘴硬”、多一些“坦诚”、再勤一些“换位”
01
少“嘴硬”
有人说,父母的卑微都是从孩子青春期开始的
曾经被打被骂都不吭一声,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乖巧顺从
似乎也在一夜之间长满了刺,你越靠近就越容易被灼伤
其实,孩子所谓的青春期,只不过是他们有了自己的独立主见
这也是孩子“长大了”的标志
有一个女孩,想要跟同学一起出去玩
因为没有写完作业爸爸威胁她:“作业写不完,就不能出去玩”
女孩听到后哭着开始捶打爸爸,嘴里还不停地反驳说:
“凭什么我要听你的,爸爸真讨厌,真的烦死了,你自己没吃完饭还抱着手机玩,现在又有什么资格说我呢”
还有一个女孩,妈妈带她去买一副遮阳镜准备出去玩
两个人挑了又挑,结果女孩喜欢的款式、妈妈觉得不合适,妈妈觉得合适的颜色、女孩又觉得太难看
在彼此相互争执不休下,妈妈不耐烦地对女孩嚷嚷着说:
“挑来挑去就那么些东西,你到底喜欢哪一款呀”
女孩看了看情绪暴躁的妈妈,先是低头沮丧,随后又赌气说:“我不要了,行了吧”
而母女俩的气氛也瞬间降到冰点
本来是开开心心为旅行做准备,妈妈看到女孩如此顶嘴,当下也气急败坏地说:
“好,就你脾气大,明天旅行你就别去了,一个人待在家里自生自灭吧”
当天晚上,越想越难过的女孩趁着月色离开家
当妈妈发现女孩不在家时,已经是离家的半小时之后了
好在离家时间不久,妈妈很快就在家附近的马路树荫下发现孩子
当母女俩再次面对面说话,这一次妈妈明显没有了之前的嘴硬
她看着低头不说话的女儿,也默契地跟在旁边只往马路前走
大约过了半小时后,妈妈才开口问女儿“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呢,是觉得我对你不好吗”
女孩摇摇头,思绪一会后才回答:
“你每次都批评我,不管是我看上的东西,还是想做什么事情,你都要横加指责,既然我在你眼里那么差劲,你们就把我放弃好了”
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妈妈才意识到:“孩子被伤到了”
每一个真正独立而自主的孩子,都是从自我尊严、和自我意识觉醒开始的
正如,孩子和你顶嘴这件事
看起来是叛逆、不听话,其实孩子只是采取自己的语言方式建立自我,他们也是在捍卫自己的表达权利、更希望被人重视内心诉求
这个时候想要跟孩子友好相处、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记得千万别”嘴硬”
你可以对孩子说:
“别急,把你的想法慢慢说出来,我听着呢”
“看你那么大情绪,是觉得我哪里说得不对吗”
“发脾气是正常的情绪,可我希望知道你因为什么不开心”
每一个顶嘴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强的父母,希望每一位家长都不做“嘴硬”父母
试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等等他们慢慢成长,你会发现,慢节奏下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在得以绽放
02
多“坦诚”
家里有个喜欢制造内耗的人是种怎样的感受呢
刚和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的朋友,说出了她的看法:
“如果一个家庭突然变得不亲,那是原本吃亏的那个人累了、不愿意再吃亏”
朋友是一位二胎妈妈,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家里老人没有帮过一天忙
当有人说:“公婆现在不帮忙带孩子,以后就别指望我会照顾”时,朋友从未想过抱怨
她一直以为:“自己生的孩子就该自己照顾,老人帮忙是情分,不帮忙也是本分”
本以为不抱怨、不指望的思想观,就可以家和万事兴
可事实并非如此
每次遇到亲戚们一起吃饭时,家里的公婆就会出来制造内耗
比如,几个亲戚聚在一起说起“爷奶帮忙带孩子”这件事时
公婆当众会说:
“我倒是想帮忙带孩子呀,他们年轻人不愿意,嫌我们带不好,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没办法”
一句有意无意的话,很快就不合时宜地将人带进流言蜚语
还听朋友说,以前的她肯吃亏、也愿意吃亏
只需要婆婆一句“想要什么”、“什么东西没有了”,就会心细地安排到位
那不停讨好的操作,确实也让婆媳关系亲密很多年
可当之前一直满足、后来有几次没有满足后,老人的各种需求暗示就出来了:
“人老了,不中用,想在网上买东西不会买”
“我刚去取快递了,是xx(女儿)特意在网上给我买的”
“听说网上买东西便宜,我没买过,不会啊”
就那样,原本就疲惫了的朋友,听到“暗示”的话后突然就不愿意再吃亏了
她觉得,一家人就是坦诚相待,有什么话就大大方方地说出来,你暗示的意思别人不一定能理解,你暗示的方式别人也不一定能接受
成年人需要坦诚相待,孩子和家长之间也是如此
有一个从小被母亲骂着长大的女孩
小时候只要妈妈遇上一点不顺心的事,就会说一些难听话的话来发泄情绪
青春期时,就因为看上了一件短裙想让妈妈买回家,就被指着鼻子打骂:“不检点”
与此同时,过去学习上的事情也被拿出来翻旧账
为了打消买短裙的想法,妈妈甚至让女孩写保证书:“以后要是再不好好学习就滚出家门,从此自生自灭”
看着妈妈咄咄逼人、满脸恨意的模样,女孩忍受不了了
她和母亲顶嘴了几句,结果妈妈反手就是一巴掌,还暗示说:
“我每天那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如果不是你这个拖油瓶,我现在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过”
从那以后,每次看到妈妈时女孩都觉得她是个“拖油瓶”,也觉得妈妈身上所有的不幸都是来自她自己
教育孩子千万不要低估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消极力量的暗示就像是一个“诅咒”,最后都会在孩子身上应验恶言
所以,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建立在坦诚相待的基础上,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意见看法,都不要试图用“暗示”去提醒
亲子关系如此,成年人之间的相处也是一样
如果你担心有些事情直接讲出来会影响感情,不妨掌握这些沟通话术:
“我遇到一些事情,现在需要你的帮助”
“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这件事想跟你商量一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03
勤“换位”
任何好的亲子关系,都建立在有效的沟通中
几天前,和同事们闲聊时大家说起了和孩子沟通这个话题
当时,几乎没有哪个人的脸上是挂着笑容
有几个同事呢,甚至说着说着还气急败坏地拍起桌子
其中,有个刚生二胎的同事最为焦躁
他说:
“自从老二出生后,我家里的大女儿就越来越不听话了,眼看着暑假过完就要开学,我就是提醒她不要看手机、多写写作业,结果就烦躁地把我关在门外”
“你还想跟她再说几句吧,人家直接在屋内吼道:能不能别烦人呀”
明明是关心孩子却反过来被孩子嫌弃,这要是换个脾气暴躁的家长,恐怕早就已经巴掌上脸了
可冷静想想,难道我们把孩子揍一顿他们就听话了吗
并不会,棒打教育只会让处境更糟糕
有一个比较胖男孩,小时候读书时跟同学打架被揍得鼻青脸肿
男孩回家后躲在房间里不肯出门,就是害怕被父母知道在学校打架斗殴
可父亲晚上回家,知道男孩躲在房间里不肯出门后,竟然二话不说就开始踹门
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威胁话:
“兔崽子,你在房间里干嘛,赶紧出来,我数5个数,再不出来把房门都给你卸了,5、4、3…”
不一会,男孩顶着鼻青脸肿的样子出现在父亲面前
本以为父亲看到后会关心询问一番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男孩是在学校打架输了之后,狠狠地挖苦了一番
他说:
“就你这一身肉白长了,每天吃那么多、那么胖,现在还被别人给欺负了,真丢人”
这句话成为男孩心中永远的伤疤,从那以后他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人说话、更不愿意走在人群里
多年之后,当大家再次谈起那段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囧事时,男孩坦言对父亲坦言:“我的恨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而父亲呢,当场震惊地说不出话,嘴巴张张合合,始终没有说出话…
本以为男孩会因为这件事记恨一辈子,直到老父亲一次摔伤住院,和病友们谈起一生中遗憾才得知真相
原来,父亲当年对男孩的挖苦、讽刺、还有批评,都是希望男孩能更坚强一些、不要随便给人欺负
用“狠话”来激发孩子的坚强,听上去多么像传统教育里“打是亲,骂是爱”
可“打是亲,骂是爱”的背后又承载着多少被误解的恨意呢
同样是被欺负事件,小时候被几个大朋友欺负后我回家跟爸爸告状
本希望老爸能多安慰我一番,结果他拉起我就到学校讨公道
当时还领着我挨个教室大声质问我:“谁欺负的你,大声说出来”
看着老爸凶神恶煞的模样,我紧张极了,低着头不敢说话
后来,讨公道未果的情况下老爸唠叨了一路
他还生气地唠叨说:“没出息的家伙,以后被欺负了别告诉我”
自此,不管受再大的委屈我都不会再透露一个字,就是害怕看到老爸那一惊一乍的暴躁脾气
而现在轮到自己为人母之后,再去看待和孩子的沟通发现更为清晰了
当成年人和小孩子的思想不在同一频道上,自然很多话、很多矛盾就产生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换位思考地产生理解包容,不妨从以下几种沟通走进孩子的角度:
“你现在是什么想法,可以和我聊聊吗”
“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做,有没有我能帮忙的地方”
“我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可具体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呢”
都说好的沟通是决定一切好的开始,你不是试着跟孩子聊聊具体感受、具体事件,又如何走进孩子的话题、融入他们的思想呢
那么,关于好的亲子关系养护,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