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现,什么都说“喜欢”的孩子,往往会活成很累的样子

兰妈谈育儿 2025-01-15 20:09:16

文/兰妈谈育儿

和一位妈妈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她曾坦言说“一定要适当保留孩子的攻击性,如果孩子在家里面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意愿,那到了外面就更加不敢了…”

这几天,兰妈就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事情还要从爷爷奶奶给两个女儿买过年新衣服开始说起

大女儿就是那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性格,但凡是她看上的东西,那怎么都要握在手里

那天,老大看上了一款白色的羽绒服,奶奶觉得不耐脏,建议换成红色或者黄色

大女儿听后立马生气了,捂着耳朵不愿意听,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说:“我就要白色的,除了白色的,我什么衣服也不要”

相反,轮到小女儿的时候,不管什么时候始终都是“喜欢”、“好看”、“你给我买什么我就穿什么”

可私底下,我悄悄问小女儿“真的喜欢吗”,她犹豫几秒后摇摇头

我又问她“那为什么要说喜欢呢”

女儿回答:“我怕说不喜欢,奶奶会不高兴”

讲真的,听女儿说到这里我鼻子一酸

在以前,我总以为像大女儿那样,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什么的霸道心理,将来在社会上会吃很多生活的苦

再看看小女儿,连自己喜好都不敢表达的小心翼翼,我才意识到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认识一个朋友,她从小就是典型的“乖乖女”形象,学习好、面对父母的所有安排,也总是能风轻云淡地说声“喜欢”,在她的字典里似乎也从来没有拒绝二字

本以为如此优秀又平易近人,一定就是社交里的能手了

可事实上 ,她的社交圈子很小,小到每天只为了一个朋友忙前忙后,没做好某件事时会低声下气地道歉,朋友的要求也从来不知道拒绝,直到被一次次伤害和无底线索取

我问她“遇到不公平的事情为什么不拒绝”

没想到,她却告诉我:“从小妈妈教导我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行为,我不敢拒绝,也害怕会内疚”

这其实就是众人口中的“乖乖女”,看起来乖巧懂事、实则是最容易活成最累的样子

记得一个心理咨询师,是这样形容强势的:

“我强势又怎么了?在家里面如果不强势就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在社会上如果我不强势就容易被别人吞吐,如果我连自己的边界都不维护、保不住,那岂不是任由别人骑在头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以呀,强势是坚守我底线的能力,也是保护自己的底气,如果真的有人不顾一切来保护我、信任我、支持我,那我还用得着强势吗”

看完这些,是不是觉得我们对“强势”的认知又有了新的概念呢

是的,我们希望把孩子培养得更好,但适当保留孩子的攻击性也是很有必要

特别是以下几种情况,直接会决定孩子将来生活得轻不轻松:

01

孩子喜欢穿什么衣服

那就由他们自己去做决定吧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臭美,不知道好好学习”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女生身上

有位妈妈,她女儿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平时也很少提什么要求

也就是读四年级那年,她回家后希望妈妈给她买一些漂亮的衣服,原因是看到同学们穿的衣服时尚又好看,心里面羡慕、也想打扮美美地去上学

妈妈听到后,果断拒绝了,还指责说“你是个学生,学生每天就应该把心思放在课本上,天天研究别人穿什么,一看就是没出息的家伙”

从那以后,女儿再也没有开口提要求了

她也清楚地明白,即便是提了要求,妈妈也不会认可,更多的也是责怪和批评

而多年之后,当妈妈在商场一看到漂亮衣服走不动路时,女儿也反过来质问她:“都是老太太了,还臭美想要打扮,打扮给谁看呀,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吃好喝好、把身体养好就行了”

恍惚间,妈妈才意识到这番话的似曾相识

所以,不要怪孩子顶嘴、忤逆,他们的认知还有讲话方式,也是很大程度上在延续父母曾经的样子

就拿爱美的女孩子来说吧,她们喜欢穿什么衣服,就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这是尊重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衣品审美的历练呢

记得小女儿读幼儿园的时候特别爱穿裙子,每天不穿裙子就不去幼儿园

可幼儿园老师有专门提醒“不允许穿太长的裙子入园”,奈何这些话对孩子根本不起作用

无奈之下,我认真地问她:“确定要穿这条长度到脚踝的裙子上学吗”

女儿点点头

我回答:“那好吧,你自己做决定,就可以了”

结果,从那天以后,小女儿再也不穿长裙子去幼儿园了

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同学老踩我裙子,跑步的时候也跑不快,我还是放假在家穿裙子吧,在家里想怎么臭美就怎么臭美”

这其实就是成长历练,不经历也永远不会明白

而穿衣自由这件事,也是家长需要归还给孩子的第一个权力,我们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在穿衣自由、和穿衣场合的需求下,他们是有能力权衡利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穿衣方式

这是成长,也是我们对孩子独立最直接的历练机会

02

孩子不服老反抗你

那就让他们把心里的话说完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跟得上时代、也比较懂孩子的妈妈,直到在一个雨天遇到这样一幕

那天,天空乌云密布,看上去就快要下雨了

路过一家便利店时,店里的小女孩吵着闹着要出去玩,店主妈妈提示“把伞带上”

可孩子嫌麻烦,一口拒绝了,在妈妈起身到屋里拿伞的功夫一溜烟就跑不见了

果然,随后就听到外面滴滴答答的下雨声,我也无奈被困在店内等待雨停

后来,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雨还没停,跑出去玩的女孩就淋成落汤鸡出现在门口

妈妈看到后心疼极了,可话到嘴边就成了犀利的批评声“看看,说了让你带伞不听,现在好了淋成落汤鸡了吧,如果再感冒难受了,记得可别当我面咳嗽啊,我怕会忍不住揍你一顿”

讲真的,同样的情景,如果发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也许也如店主妈妈一样对孩子批评指责一番,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他所坚持的理论,是错的

可亲子关系里最大的错误就是“争对错”

举个例子来说吧:

晚餐时,爸爸三下五除二的功夫把饭扒完了,然后往沙发上一躺,翘着二郎腿开始玩手机

妈妈呢,为了等两个吃饭磨蹭的孩子,也是一边细嚼慢咽、一边看视频,还时不时地提醒两个孩子“吃快点,别讲话”

大女儿天生反骨,看不惯妈妈,就开始顶嘴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

妈妈管着不放玩手机,表示“手机看多了会伤眼睛”,大女儿也直接反问:“你和爸爸还不是天天抱着手机不放,怎么没见伤眼睛呀”

有时候会被问到无话可说时,妈妈只好回答“因为我们是大人,你们是小孩子”

可事实上,大人、和小孩子本质上并无区别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总是拿大人的视觉和观念去要求孩子成为某个样子,那这条路上一开始的起点就错了,孩子最终也会在“成为某某样子”的要求下和父母之间关系变得渐行渐远

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从来都不是争对错、辩答论,而是在孩子身上我们要投入更多时间去了解

比如,下雨天,孩子出门不愿意带伞,还反抗让你别多管闲事

这个时候不需要讲太多的大道理,你只需要让孩子把心里的话都讲出来就可以了

而袒露心声之后,比起之前只看到孩子反抗的局面,你也更能理解孩子嫌带伞麻烦的贪玩心理

这就是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必须要先足够多了解孩子的意义所在,了解的过程中也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最佳时机

03

孩子学习磨蹭总要催

那就从现在开始注重习惯培养

成长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经验,孩子进步亦是如此

如果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只有缺点,那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认知水平出现了问题

认识一位自己创业成功的爸爸,他就从来不会催孩子做这个、做那个

对待儿子,也如同对待公司的员工那样赏罚分明,特别是在学习方面,他的认知就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端正态度,谁来了都救不了”

于是,趁着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爸爸提议“和儿子互换身份一天”,爸爸代替儿子在家里写作业,儿子代替爸爸去公司上班

儿子听后满脸开心,还以为上班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玩手机,可看到爸爸办公桌上摆满的文件,还有各种疑难杂症的问题时,他无奈地挠挠头说:“还是读书轻松一些”

是呀,育儿里最无效的教育就是讲大道理

一方面,孩子无法感同身受,也就自然无法理解所谓的大道理

另一方面,讲太多的大道理,还会让孩子变得更焦虑

就拿立规矩来说,这件事听上去好像很有力量,可立规矩的同时,如果你总是三番五次地给孩子讲道理,企图以此来证明你说的没错,那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和孩子争对错的错误焦虑中

所以说,教育的最简单宗旨就是:对事不对人

特别是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时,很多家长都会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醒悟,可结果都是有头无尾

你越强调某件事,孩子就越反感这件事,直到和你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也因此变得鸡飞狗跳

这其实就是家长使错了劲儿,孩子一直需要的也从来不是过多地强调结果

比如,当孩子学习不够积极、效率不够高时,率先做一个积极好学“大朋友”,每天向孩子这个“小朋友”请教一个问题

然后再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孩子身上对知识的好学劲儿正在逐步提升

而这个过程,恰恰就是孩子感受成长、养成良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育儿之路漫漫,我们也要谨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道理

认识的宝妈里,还有这样一个急性子妈妈

她给孩子立规矩,每天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上学,时间几乎就要精确到分秒级别

事实也证明,在规矩和威严束缚下,孩子每天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是写作业,学习上也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积极向上能量

本以为,就这样继续保持下去,那怎么也得是班里的拔尖存在

可结果呢,女孩虽然凭着实力考上重点高中,但她每天的心思却并没有在学习上,除了给自己买漂亮衣服,就是沉迷于化妆变美这些事情上

面对室友的疑虑,女孩则轻飘飘地告诉大家:“好不容易逃离我母亲的掌控,当然要彻底放飞自我了,我还要把以前都没有做过的事情通通都做很多遍”

这就是管孩子、和养习惯的区别

管出来的孩子,一旦获得自由,那内心的叛逆就犹如排山倒海一样汹涌而来

养习惯就恰恰不同,比起前者的“管”,重点在于潜移默化的“养”

举个例子:

你希望孩子回家后第一件事是把心思放在学习上,那家长就要有意无意地传递这个信息的价值

可以试试分工协作的比赛方法,如妈妈去做饭,孩子去写作业,30分钟后比一比谁最先把各自手头上的活儿完成了

如此,才能让以身作则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那么,关于什么都说“喜欢”的孩子,往往会活成最累的样子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56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