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好好说话的父母,养大孩子都比较薄凉?看看这些就知道了

兰妈谈育儿 2025-02-14 15:10:05

文/兰妈谈育儿

新年桌上,小姨夫正在喝酒的时候,儿子鑫鑫就气冲冲地跑上前把酒杯一把夺走

也就是这么一夺,小姨夫立马变脸,整个人都显得怒气冲冲

对着鑫鑫踢了几脚后,然后恼羞成怒地说:“同学比你老爸重要吗?今天哪儿也不能去,否则我直接打断你的腿”

鑫鑫呢,被当众收拾一顿后,直接放话说:“有本事,你今天就把我打残”,然后就气得摔门而出,打算一个人走路去找同学玩儿

气氛到那里了,为了缓解一触即发的局面,我立马拿上车钥匙追上鑫鑫,然后载他回城里

一路上,鑫鑫刚开始一言不发,直到聊起一些家常话,他才慢慢和我吐槽了一些心里话:

“我爸妈那人,真的和他们没办法相处了,从来都不能跟我好好说话一次,就拿同学约我出去玩儿来说吧,这事本来就在过年前已经决定的事,可他们每次都对我也是满嘴跑火车地批评个没完,动不动就骂我是个白眼狼,逢人也骂我是个野人,根本就不愿意在家里待”

“事实上,我为什么不愿意在家里待?还不是他们天天说那些苦恼的话,我喜欢跟同学在一起,那是因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是放松、也是快乐的,而我的家呢,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听完这些话,我突然想到一位朋友的提问:“为什么不好好说话的父母,养大的孩子都比较薄凉”

事实上,问题一目了然

父母都不能好好说话,又何况孩子呢

正所谓,世间万物有因就有果,恶语相向的结果也往往是寒透心的分崩离析

特别是以下几句话,养大的孩子往往就比较薄凉:

01

否定类:

“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孩子”

有朋友说:“特别不喜欢刀子嘴的人,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让对方感到很不舒服就已经被伤害了”

是呀,特别是父母那些以爱为名义的刀子嘴,最容易成为童年里的噩梦

认识一个女孩

小时候成绩不错,一直保持着班级前几名,也是亲戚朋友的孩子堆里,读书比较有天赋的娃了

可女孩妈妈呢,觉得还是不够,她觉得女孩要么不争,要争就要事事第一名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也明明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和汗水,可她就是看不到

只要有一次没达到预期效果,那下一秒就是出口伤人的指责与抱怨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刚出来,女孩比上次又多考了五分,可她没有丝毫喜悦,脸上反而露出担心的表情

我很疑惑,觉得优等生大概就是如此谦虚,哪怕已经考得很好了,还是言七卑弱

直到妈妈出现,翻开卷子看了看分数,揉揉太阳穴,然后开始质问:

“怎么考的?”

“才这么点分数?”

“你看看这道题那么简单,怎么还能做错?

“太笨了,就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

听完这些话,我有些难以理解,随后开玩笑说:“如果你们这样的优等生就属于笨的,那我们这等考试甚至不及格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了”

是的,当一个孩子从小被定义为“笨”的形象了,长大后就很难优秀得起来

例子中的女孩就是如此,一直被妈妈定义为“太笨”后,她索性破罐子破摔,不好好写作业、也不愿意好好学习了

所以,孩子是需要靠鼓励和认可的,不管孩子排名第几,他们只要努力就够了

当孩子努力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优点并鼓励,否则一旦孩子认为“自己不行”,那就真的失去了行动的意义,同时也会失去了快乐的能力…

02

打击类:

“怎么回事?你为什么…”

爱孩子,虽然是连母鸡都会的事儿,但如何爱孩子,如何把孩子爱好,这是很多父母都没有学会的本领

如果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并不好,那可能就此失去了快乐的源泉

村里的徐奶奶,老伴去世后,一个人把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拉扯长大

这本来是儿女双全的好事,也是徐奶奶将来不愁孤苦无依的福气

可事实上,两儿两女,和徐奶奶的关系并不好,每次但凡是回家,也只是把买回家的礼品放地上一放,然后就匆匆离开

今年春节,几个孩子更是以忙为借口,纷纷留在了外地过年

看着徐奶奶一个人坐在村口张望的孤寂模样,我心里不禁泛起涟漪,有些同情,也有些不解

同情的是徐奶奶一个人备受孤独的煎熬,不解的是儿女对徐奶奶的薄凉…

然而,直到深入了解徐奶奶一家后才发现了不一样的内幕

原来,徐奶奶就是属于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每次对儿女说话也是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

特别是很多关心的话,到了嘴边就成了伤人于无形的寒心话

•大儿子说:“不是薄凉,是没办法沟通”

•二女儿说:“小时候我喜欢唱歌跳舞,老师让我去参加一个歌唱比赛,有次被妈妈看到后,就直接骂我丢人,并警告我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根本就不是唱歌跳舞的料”

•三儿子说:“只要我们没达到期望,就会被打击,好不容易过年了,还会被拿出来各种比较,都明白母亲是为了我们好,可她说的一些话就是让人接受不了”

•小女儿说:“我们的妈妈,从来不会和我们拥抱,也从来不说爱我们的话,每一次沟通交流也都是关于成绩类的,比如:“怎么回事,你为什么考不好”、“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是的,良人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即便一个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一旦恶语相向了,那孩子根本就感受不到爱,也理解不了父母的爱

到了最后,只会加深亲子关系的破裂与误会

不想一个家庭变得支离破碎,那改掉刀子嘴的指责打击就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03

反问类:

“你是猪吗?眼睛呢”

“说话就说话,不要反问,你这样让我很不舒服”…

这是女儿十岁时说的话

那一次,女儿正在写作文,是关于寒假出去玩儿的心得描写

在书写的过程中,她一会儿问我这个字怎么写,一会儿问我那个字怎么写

当发现有很多字都不会写了,我就有些不耐烦,习惯性地反问她:“不知道,我也不会,你是学生,不会写的字,难道不会查字典吗”

没想到,女儿当时就有些烦躁,调整情绪后又对我说:“查字典就查字典嘛,说那么多干嘛,听着让人怪不舒服的”

那个时候我还不理解,觉得女儿就是莫名其妙,喜欢耍公主脾气

直到有一次回娘家,老爸让我帮忙收拾桌子,我随口问了一句“一次餐具在哪里”,老爸就反问我:“你是第一次来家里吗?不知道去找找吗?家里就那么大”

讲真的,这番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同时也感受到女儿当初听到我所说反问话的感受

是呀,一个突然变得烦躁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这个人有问题,而是因为某些话的刺痛让他们突然失去了理智

有个朋友就告诉我,她说她最讨厌她的妈妈讲话了

原因是她的妈妈是一个十句话,有九句是属于反问句中的趁机教育

比如,她问妈妈“看到我袜子没有”,妈妈会说:“你干嘛吃的?自己的东西自己不知道收拾好,我不知道跟你强调过多少次这个问题”

又或者,妈妈让她找个什么东西找不到,就会被质问:“你的眼睛长到后背上了吗?真笨,眼睛又不是瞎了,那么大的东西为什么就找不到”

于是,在妈妈“不能好好说话”的情况下,母女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特别是朋友大学毕业后几乎就没怎么跟家里联系过

这就是所谓的“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想要孩子恋家、思家,那必须就要先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那些对孩子表现的温柔、包容、还有体贴,也将是能伴随孩子幸福长大的重要标志

04

道德绑架类:

“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养孩子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想要孩子将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实力,那我们就要尽可能地多给予他们充足的空间和自由

过年几天,和堂姐聊天时她突然问我:“你说,我是不是很差劲呀”

一句话,突然就把我问住了

看着她满脸自卑又懦弱的模样,我安慰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精彩人生,你也是很优秀的”

可堂姐居然满脸错愕,一点都不相信的表情,然后继续问我:

“那我老妈为什么老骂我没出息,连隔壁刚读一年级的小朋友都不如,我不服犟嘴几句,她的回答总是: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时至今日,我从来就未曾感受过什么是幸福,自己还慢慢变成了那个最讨厌的模样”

原来,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堂姐一直在想办法摆脱老妈的控制,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不走自己的老路,也一直在想尽办法栽培孩子

殊不知,曾经对学习满腔热情的女儿,在某一天也突然厌学了

过去那段时间,堂姐一直以为这只是不服管教的叛逆阶段,可直到看到孩子用小刀在手臂上划出一条条血口,她才惊觉孩子这是“生病了”

尤其是在心理治疗室外,医生问孩子:“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得到回答居然是:“我希望妈妈不要再说那句:为你好了”

猛地一瞬间,堂姐彻底被震惊得呆住了,因为这句话,也是她自己曾经的愿望…

再想想过去那些年对女儿动不动就打击埋怨、批评唠叨的嘴碎,伤害过后又一句“都是为你好”的强硬收场,她才猛然发现:自己—居然—变成了—那个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是呀,从小生活在“为你好”环境下的孩子,很容易早早地就失去了快乐、和幸福感

特别是那些在为孩子付出中自以为很感动的父母,往往会心态不平,总觉得自己的付出就要得到对应回报

而在期待越多、失望就越大的情况下,“为你好”的道德绑架就是属于锥心伤害了

一旦孩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他们就很容易陷入负面的自卑、自责、还有深深的自我否定中

不想孩子被“我不行”、“我害怕”的负面情绪所包围,那就要从语言上多灌输能量,尽量多一些认可和鼓励,孩子也会在自我价值的带动下逐渐成长得更积极乐观

05

威胁类:

“再哭,就把你扔到门外”

“别哭了,再哭,就把你扔到门外”

这句话,兰妈至今还记忆犹新

听外婆和身边的亲戚们开玩笑说,兰妈小时候是一个特别喜欢哭鼻子的柔弱性格,属于一天要哭好几场的那种

老爸呢,又是不喜哭闹的大男人性格,当哄几句不管用之后,就直接指着我威胁说:“不准哭,再哭就把你丢门外去”

后来,我真的不哭了,可每次见到老爸也有种莫名的害怕和恐惧感

特别是做错事情的时候,仿佛下一秒就会把老爸吊起来狠狠地揍一顿似的

正是有着这样的经历吧,我对自己的两个女儿是格外地有耐心,不管她们犯了怎样的错误,我都会耐心理解、开解,然后再解决问题

尽管有时候也会遇到怎么开解都搞不定的情况,但我从来不会对她们说“再哭,就把你扔到门外”之类的威胁话

而这样的威胁,也许是“吓一吓”孩子的权宜之计,可所造成的伤害却是童年阴影般的记忆留存

兰妈有个发小就是如此,从小被父母威胁着长大,慢慢地就养成了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懦弱性格,为了避免纷争和矛盾还经常习惯性地讨好别人

特别是结婚之后,一心为家庭操持,已经记不得有多少年没有和外界的朋友取得联系了

直到春节前街上偶然碰到闲聊几句才了解到,原来我的这个发小一直生活得不快乐,从小卑躬屈膝习惯了,到了婆家也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只要有一点事没做好换来的就是丈夫的非打即骂

几个朋友听说了这件事,都纷纷劝她离婚,不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更不要把时间和人生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可发小呢,却始终前怕狼后怕虎,根本不敢做决定,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地毫无方向感

这其实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自懦表现,没有安全感,也自然就没有底气地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与不幸,唯有隐忍和继续承受痛苦罢了

不想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这样的不幸之人,那教育孩子之前需要管住嘴不说,还要给足孩子成长底气,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百无是处,更不要让孩子早早就丧失自信的能力

那么,关于父母那些年说过的伤人话,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与建议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2 阅读:80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