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大伯家的二堂哥结婚,我准备了20000元份子钱。谁知道奶奶听到后,立马反对。过后听她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我懂了。2014年的一天,我接到了大伯娘打来的电话。她高兴地跟我说二堂哥要结婚了,叫我就算工作再忙,到那天也要抽时间回来喝喜酒。我父亲和大伯是亲兄弟,父亲7岁那年,爷爷因为一场意外去世。从此,奶奶一个人既当爹又当娘把两个儿子拉扯长大。大伯老实本分,做什么事都不慌不忙,追求不大,一辈子只愿守着田地过日子,不想挪坑。父亲和大伯性格不一样,他想法比较活络,为了挣钱,自己去进一些杂货回来到各个村子叫卖。刚开始没有条件买自行车,全靠双脚走路,可想而知那时候父亲为了挣一点钱有多难。但他能吃苦,头脑灵活,胆子大,口才好,慢慢地就把这个小生意给做起来了。后来,父亲挣了钱之后买了一辆自行车,有了交通工具,能去更远的地方,除了卖杂货,还顺带批发一些水果。随着父亲的小生意越做越好,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没分家的时候,父亲赚的钱都上交给奶奶,用于一大家子的生活。大伯有4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他们夫妻俩总共七口人。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话一点不假。吃饭的时候,几个堂哥堂弟特别能吃,像有人和他们抢一样,吃得特别急。不一会儿,锅里的饭少了大半,桌上的菜也都大部分进了他们的肚子里。大伯作为一名父亲,应该着急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勤快赚钱才对。可他平时除了农忙时节去田里干活,其他时候就躲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像个新娘子一样“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家里孩子吵闹哭了,他不管;柴火烧完了,奶奶让他去山上砍一些回来,叫不动;油缸里准备空了,他当看不到……别人家盖房,让大伯去帮忙,好歹可以赚些小钱贴补家用。但大伯不知道是吃不了那份苦,还是不会盖房子,愣是回绝了别人。次数多了,人家就算再有赚钱的机会也不喊他。我家三姐弟,我,妹妹,弟弟。我们女孩多,孩子小,吃饭的时候常常抢不过几个堂哥堂弟,根本吃不饱。时间长了,孩子有意见,我母亲也有意见。
母亲觉得父亲辛苦赚钱,全部上交给奶奶,却让自己的孩子饿着肚子 ,而且大伯整日悠哉悠哉过日子,半分不着急赚钱养家,严格来说着实不公平。再加上祖孙三代十几口人 ,住着五间土泥房,孩子一天天长大,眼看着实在是住不开了。树大分枝,各有各的小心思,奶奶觉得这样继续一锅吃饭,长久下来,只会坏了情分。于是在她一声令下,分家的事情如火如荼进行着。首先,大伯是长子,且他家孩子多,所以分家以后,奶奶跟着他过日子。其次,老房子全部给大伯家,我们家另外拿钱盖房子。考虑我家没有得房子,家里的存款几乎是父亲挣来的,奶奶给了我家三份之二的存款,剩下三份之一给大伯家。田地也是分成两部分,大伯家得了三分之二,我家分了三份之一,原因是他家儿子儿子多。在村长和其他几个长辈的见证下,我们和大伯家顺利分家了。等盖好房子,我家5口人迅速搬了出去。至此,两家各过各的日子。
分家之后,我们家的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父亲挣的钱全部归自己家,且支出比以前少。他主外,母亲主内。母亲是个勤快节俭能干的,带得了孩子,做得了家务,还能把家里那些田地打理好,让父亲无后顾之忧。反观大伯家,一开始分家的时候,大伯母很高兴。一来,我们家搬走了,他们家的空间就宽裕了很多。再也不用“上牙齿和下牙齿打架”,担心自己吃了亏,对方得了好处。第二,奶奶那会儿身体硬朗,是干活的能手。尤其是农忙时节,奶奶比大伯的作用还大。可是,没了我父亲的那份收入,他们家少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种的那点田地刚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大伯母经常在做晚饭的时候拿着一个小碗来家里借油,她说没注意油缸空了,等赶集日买肥肉回来炸了油再还给我们。可是,大伯母来借了好几次油,没有一次还给我们家的。后来,她自己也不好意思,就叫堂弟和堂妹他们来借东西。有的时候借油,有的时候借盐,有的时候借米,有的时候借喂猪的米糠……堂弟堂妹来到我们家,看到桌上有肉,就舍不得离开。咬着手指头问我母亲:“婶婶,你家里今晚买的是猪肉吗?很香啊,可以给我吃两块吗?”
母亲拿了两个碗,给他们一人装了一碗米饭,各夹了两块肥猪肉,两块瘦肉,还有一筷子青菜。堂弟堂妹临走时,母亲还用一个碗装了一些肉,让他们拿回去给奶奶和几个堂哥吃 。到后来,我们家每次煮肉,他们那鼻子像狗鼻子一样灵,闻到味就来。每次他们来,母亲总热心地给他们吃饭吃肉。可是,这样一来,我和弟弟妹妹吃的就少了。东西就那么多,他们来了,就把我们的那份分去了。我和弟弟妹妹自然就不高兴,忍不住向母亲抱怨。可母亲说:“他们和你们差不多岁数大,都是长身体的时候,你们爱吃肉,他们也爱吃。我看不得我们吃肉的时候,他们咬着手指头看着,宁愿自己少吃两块。”“何况,你们奶奶岁数大了,我做不到我们自己吃肉却忘记她。如果给你们奶奶吃肉,自然就绕不开他们几个。都是亲人,别计较那么多。”除了这些,大伯母平时也以各种理由来向我母亲借钱。没钱买油买盐,孩子的衣服鞋子坏了没钱买,诸如此类的理由。有一次小堂弟生病晕过去了,人事不省。大伯母哭着来找我母亲:“弟媳,你借点钱给我吧,家里实在拿不出来,连五块钱都没有。我知道麻烦你很多,但请你再帮我一次吧。”奶奶后面到,“孩子要紧,你先借钱给你嫂子,有什么事情,等孩子好了再说。你嫂子知道感谢你的,她都放在心上。哎,就怪你大伯哥这个人没本事,不懂事。”
母亲赶紧把钱拿出来,又去跟邻居借了自行车,和大伯母一起把堂弟送去了镇上的医院。好在送得及时,小堂弟捡回了一条命。大伯母对老人孩子没得说,干活也勤快,家里家外一把手,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家里就那点田地,那么多口人吃饭,不够啊。堂弟好了之后,大伯母铁了心,把大伯提起来,让他跟着我父亲去进货回来卖。可大伯脸皮薄,根本不是这块料,他觉得丢脸。也吃不了苦,去一次说腰酸背痛,脚指头被磨破皮了,说什么再也不肯去。让他帮别人盖房子,到砖厂干活,他也说干不了。大伯母和奶奶终于对大伯死心,重点培养堂哥堂弟他们。但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大堂哥二堂哥还有两个堂弟跟大伯简直就是一个脾性,让他们给我父亲打下手,最后也是不了了之,都是眼高手低的主,也只有堂妹勤快一些。后来我们家在镇上买了地皮盖了房子开了餐馆,把田地全部给了大伯家种。为了帮衬大伯家,母亲让奶奶和大伯母在家种各种瓜果蔬菜,有多少要多少,她都会收,并且价钱把外面的贵。加上我们家每个月给奶奶的生活费,这样一来,大伯家的日子才渐渐好过了起来。
我到了适婚年龄,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丈夫。丈夫比我大6岁,他是个小包工头,手下带着十几个人。那会儿赚了一些钱,但压力也大,有些工程做完了,垫了钱,但好久都没有收回钱。大姑姐在广州的一个皮包工厂打工挣钱,和姐夫在那里干了好些年。她们自己有一些本钱,打算开工厂,打电话叫我们入伙。我和丈夫商量过后,决定跟着大姑姐干。后来,生意越做越好,挣了一些钱,我们和大姑姐家分开,自己办了一个工厂。也在那里买了房买了车,把父母接去一起生活。几个堂哥堂弟长大后,懂事不少,奶奶让我给他们在厂里安排工作。大伯母也说,让我严厉要求他们。可是,两个堂哥都吃不了苦,到后面还闹了龌龊,说我压榨他们的劳动力,给的工钱太低,不当亲人看。两个堂弟虽然没说什么,但也没有继续在我这里做下去。我看小堂弟对修车感兴趣,人也勤快一些,正好有认识的朋友开了修车厂,就让他去那里上班。大的那个堂弟后来去做销售,不过挣一分花一分,也存不下钱。好在能够养活自己,不用父母再操心。
我过年过节回去,奶奶和大伯母没有再提什么要求。堂哥他们吃不了苦,我真是帮不上忙,人始终要靠自己。只能说多给老人一些钱,多买一点东西。只是奶奶人老了,想儿孙满堂,想看着堂哥他们成家立业。每次见到我们,她总忍不住唉声叹气,说自己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几个孙子结婚。大伯母看着家里几个光棍,头疼啊,她和我母亲差不了多少岁数,却已经一头白头发。只有大伯,啥事不担心,吃好喝好,愣是看着比大伯母年轻十几岁。所以,接到大伯母打电话来说二堂哥要结婚的事情,我真的衷心为他们感到高兴。那么大的喜事,父亲母亲作为叔叔婶婶,要提前几天回去帮忙。正好在婚礼前几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们三姐弟商量之后,也提前回去。没给母亲大办,只是做了一桌丰盛的菜,叫上奶奶,一家人吃顿团圆饭。那天吃饱喝足之后,我们在客厅里看电视聊天,期间说到给二堂哥结婚的份子钱。弟弟给2000块钱,妹妹给1000块钱,我说我给20000块钱。我赚的多一些,所以给多一点。
谁知道,奶奶听到我要给20000块钱的份子钱,她强烈反对。按理说,我给那么多的份子钱,奶奶应该高兴才对。没想到,她却不同意,实在是想不通。我们问奶奶为什么,奶奶叹了一口气说:“你们几个小的不知道,但你们父亲和大伯肯定知道,我有个小6岁的妹妹。”“以前,你们爷爷还在的时候,我们家的日子过得不错,在村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那会儿,我这个妹妹家穷,孩子多,日子过得很艰难。她每次来哭着借钱借米,我都很痛快地给。并且家里有点什么好的,也给她拿一份回去。”“起初,她有些不好意思。可能来的次数多了,看我那么爽快,渐渐地,她没有再不好意思,好像理所当然一样,频繁来借东西。”“我虽然有些不痛快,但想着她是我的亲妹妹,日子过得那么艰难,能帮就帮一把吧 。”“可是,后来你们爷爷出意外走了,我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过日子也很难。我妹妹再来借钱借米,我就没有借给她。她就不高兴,说我狠心不帮她。”“从那之后,她再也没有上门,和我断绝了来往。这就是人家说的‘升米恩,斗米仇’。”
“以前,我叫你们拉你们大伯一家一把,那是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挣钱。你们给他们买东西,给点小钱,我也不说。”“可是,这次一下子给20000元的份子钱,这会养大他们的胃口。而且,除了这个堂哥,你还有另外一个堂哥和两个堂弟没有结婚呢。 ”“到时候,他们如果有其他的要求,你是答应不答应?你如果不答应,他们不高兴,到后面还坏了亲戚情分。”“所以,我说你没必要给那么多的份子钱,和你弟弟妹妹一样,给个1000块钱或者2000块钱,已经有多了。”听到奶奶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我终于懂了,后来给了2000元份子钱。是啊,我虽然是一番好意,觉得二堂哥好不容易成家,给多一些分子钱,希望能够帮衬他们一些,但考虑问题确实是太片面了。奶奶说得对,“升米恩,斗米仇。”帮人要有度,人始终要靠自己。如今几个堂哥堂弟都成了家,当了丈夫和父亲,责任使然,他们成熟不少,也都有养家糊口的能力。为他们高兴的同时,我不得不佩服奶奶的眼光,“姜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