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汕尾举办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运暨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媒体见面会。会上宣布,中国广核集团“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将于9月4日投放首批养殖鱼苗,进一步推动汕尾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媒体见面会。陈伟源 摄全力打造“海上粮仓”
海洋强市建设迈出新步伐
“向海深耕是汕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特色。”会上,汕尾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振光介绍,汕尾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18%,比省高出近4个百分点。目前,汕尾全市初步规划21片海洋牧场选址,面积共计735.21平方公里,力争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汕尾海洋牧场建设再提速。2023年以来,汕尾市新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7个,总投资额约16亿元;已储备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9个,预计总投资约45.5亿元。预计到2027年,汕尾将基本建成华南高品质深远海产品主产区,海水养殖产量达40万吨,产值达200亿元。
即将投运的“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位于碣石镇海域的中广核后湖风电场中心场区,于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是汕尾与中国广核集团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性项目。“海上风电与现代化海洋牧场协同融合开发,有利于集约节约用海,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余振光说。
科技创新赋能
创下三个“全球第一”
“明天正式投运的‘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是汕尾科技工作赋能海洋牧场产业的新突破,对于进一步提升东海岸海洋产业科技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汕尾市科技局局长林博府表示,汕尾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提升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加快建立起技术支撑全覆盖、产业服务有侧重、成果转化有竞争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海洋强市建设。
中广核新能源控股公司总经理李光明介绍,“伏羲一号”项目是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伏羲一号”的科技含金量如何?中广核新能源总经理助理、新闻发言人陈胜利介绍,多项先进科技的应用使得“伏羲一号”创下三个“全球第一”,分别是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网箱平台、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针对中国南海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恶劣海况环境,“伏羲一号”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此外,“伏羲一号”还创新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一起养殖,是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
“伏羲一号”高科技含金量的背后,是高等院校与省市科研院所科研融合发展的结果,红海湾实验室和汕尾市农业科学院都参与了项目科研。其中,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平台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新一代科技型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
“伏羲一号”投产后,将对汕尾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叶杰雄表示,“伏羲一号”将推进科研、育苗、装备、养殖、加工、冷链的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高品质水产主产区,进一步擦亮“天下海鲜、汕尾领‘鲜’”的汕尾海产品招牌。
央企国企助力
以“美丽环境”激活“美丽经济”
作为扎根广东发展的央企,中国广核集团积极践行央企社会责任,不但投资2亿元建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支持红海湾实验室的建设与申报,还稳步推进汕尾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全力支持陆丰市提升城乡环境风貌,开设“中广核白鹭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助力汕尾市“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央企带头、国企跟进、民企参与、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也是汕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一大亮点。汕尾市委副秘书长宋巍介绍,汕尾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带及“连线成片”建设成效优势,在中铁(广投)公司等央企的助力下,打造了遮浪海滨街、城区蚝彩路、联安圩镇风貌提升等一批精品项目,新增了大湖滨海生态、新山村红色旅游等多个3A级、4A级景区和网红打卡点,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上半年,全市游客总数达1280.35万人次,翻了近三倍。
来源:南方+ 记者 陈欣欣
图片:南方+记者 陈保良(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