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兰不是庶子,结局没有背叛!作者怒批李纨缺德另有缘故

南山橘暖红楼 2024-02-08 04:49:37

大家好,今天说说关于李纨和贾兰母子俩的一些观点的误会分歧和大结局的猜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些观点在说贾兰不是李纨生的,而是小妾庶出或者过继的儿子,所以他才不受王夫人的重视。又有观点认为贾兰的结局应该是叛变了,所以他才能做上高官。作者也是恨他变节,讥讽李纨教子无方,才怒批她:“不积阴骘”,并且大笔一挥把他们母子俩都给写死了。

其实我觉得这些可能都是误会,而答案都可以从原文细节以及李纨的判词中可以找到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下面咱们详细来分析一下。

一、贾兰应该就是贾珠和李纨的亲生儿子,贾母和贾政都很重视他

关于贾兰的出身,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说的很清楚。

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

可见贾兰的生父是贾珠,贾兰的生母是李纨。

按照书中主角宝玉和黛玉的年龄推算,贾兰应该是比宝黛小四五岁的样子,不管他是不是贾珠的遗腹子。在林黛玉进贾府那一年,贾珠应该才没了不久,当时贾兰还在襁褓之中,李纨则被贾母介绍给黛玉时已经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按照种种推算,林黛玉比薛宝钗进贾府早四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算起来,到了第四回中,又提到了贾兰的年龄正好可以对得上。

原来这李氏即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

贾兰五岁的时候已经上学了,这是古代儿童启蒙读书的年纪,贾兰上学读的是贾府的家塾,就是贾代儒管着的那个。第九回“顽童闹学堂”的时候,写道贾兰在家塾中读书的情景。

座上乃是贾蓝贾菌,贾菌亦系荣府近派的重孙,其母亦少寡,独守着贾菌,这贾菌与贾蓝最好,所以二人同桌而坐。

有观点以贾政给宝玉单独请私塾先生,却不给贾兰请作为论据之一,说贾兰是贾珠小妾庶出的,所以不受重视,也可能是贾府庶支旁系过继来的儿子,只为了拴住李纨守寡,不受待见等等。其实大可不必啊,贾府的私塾在薛蟠来之前并没有那么混乱,虽然说是“恐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即入此中肄业”,但很可能不少嫡系条件好的贾府子弟,小时候也曾在这里上过学。

贾府的小厮亲口证实:“从祖宗直到二爷,谁不是寒窗十载?”

“独贾宝玉没有上过正经学堂”那是特殊情况,贾宝玉衔玉而生的身份太惹眼,贾母刻意的娇养总不让他出门去,他自身禀赋柔脆吃不得天天上学的苦,他性情“古怪”会随时气晕先生…比如他和秦钟去上学没几天,就在学堂里闹出了事故。

贾兰小时候去家塾上学没什么好奇怪的,贾代儒的水平也没那么差劲,他也是贾府推举出来的“年高有德之人”,应该是有功名的,否则秦业不会夸他是“当今之老儒”了。不是哪个大户人家都能机缘巧合请到进士出身,当过知府的人给幼童做启蒙的私塾先生的。

贾兰在贾府家塾中上学,学的也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是《弟子规》、《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等,不是谁一开蒙都能一年多学完四书的。学里每天还能管吃管喝管点心,纸笔免费,每年有八两银子补贴,多好的事儿呀。回家就让李纨辅导作业呗,贾兰的外公可是国子监祭酒这也是贾府和李家联姻的一个目的吧。

等贾兰再长大一点,需要学四书五经,做八股文了,贾政再给他找个私塾先生,或者从幕僚中找个水平高的人点拨一二,也不是什么难事。

其实贾政,甚至贾母平时在生活上都是比较重视贾兰这个长孙的。

第二十二回,元宵猜灯谜,贾政因不见贾兰,便问:“怎么不见兰哥?”地下婆娘忙进里间问李氏,李氏起身笑着回道:“他说方才老爷并没去叫他,他不肯来。”婆娘回复了贾政。众人都笑说:“天生的牛心古怪。”贾政忙遣贾环与两个婆娘将贾兰唤来。贾母命他在身旁坐了,抓果品与他吃。大家说笑取乐。

第六十三回,贾府元宵夜宴,贾兰已经不小了,仍全程跟着李纨坐席,庶子贾环可没这个资格。

第七十五回,贾母赏赐晚辈们饭菜,只给了四个人:“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又指着“这一碗笋和这一盘风腌果子狸给颦儿宝玉两个吃去,那一碗肉给兰小子吃去。”

中秋夜宴当下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

第七十七回,贾政带儿孙去梅家赴宴作诗,有宝玉、贾环和贾兰;第七十八回,以姽婳将军为题写诗,贾政也带着贾兰,甚至还不无赞赏的说:“也还难为他。”

贾兰也是除了贾宝玉之外,唯二能住在大观园里的贾府公子。他不仅可以在大观园跟着亲妈李纨生活、学习,还可以在大观园里拿着小弓追逐小鹿等动物练习骑射。

就连贾宝玉平时不怎么待见贾环,又因为嫡庶关系避嫌,但却对贾兰不错,还打趣他骑射玩笑:“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至于王夫人,不疼爱贾兰其实并没什么好奇怪,因为她最爱的人是幼子宝玉,古代嫡长子继承制之下,嫡长孙和嫡幼子是有些利益冲突的,汉武帝他奶奶窦太后就是这样,郑伯克段于鄢,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历史典故讲的也是这样类似的故事。

王夫人不重视贾兰,一方面是因为贾珠早夭,李纨也不是王夫人喜欢的好难捏的儿媳妇,另一方面是因为就算贾兰长大了有了出息,她这个祖母她能得到的好处未必能超过李纨这个亲妈。王夫人选择把宝玉当做她后半生的依靠也没啥问题。

至于贾兰,父亲早亡,跟着年少守寡的李纨,在贾府被渐渐边缘化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有贾母、贾政照看,有贾府宗族赡养,王夫人哪怕只是对他们不闻不问,李纨母子也能过得清静。但王夫人却连贾兰的奶妈都要撵走,还经常没事也要找李纨的“不是”,可见王夫人真的不是什么“慈善人”。

二、贾兰不可能背叛,他身后留下了“虚名”与后人钦敬

王夫人糊涂,李纨可不糊涂,她知道其实只要贾兰能够平安长大,他们母子在贾府被边缘化的局面早晚都会改变。

按照《红楼梦》里贾府爷们的整体状态来看,将来这个家早晚得散,就算是荣国府嫡系的爵位也不会超过三代了,到时候可就是飞鸟各投林,个人靠个人了。

正常情况下,贾府没有抄家获罪,贾兰能袭爵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贾琏又不是真的不能多生几个儿子袭爵,怎么可能把富贵拱手让出呢?贾兰从小就是被李纨按照科举入仕的计划培养的,他的爷爷贾政也很认可这条路,毕竟他爹贾珠当年可是神童,他娘又是书香世家才女,贾兰青出于蓝的希望真的是不小的。

原文中在李纨的判词里交代了贾兰的人生成就和结局。

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簪缨”的典故出自南梁《昭明太子集》:“龙门退水,望冠冕以何年;鹢路颓风,想簪缨于几载。”一般用在古文里,“簪缨”是指古代高官的冠饰,而不是特指古代有权势的武将,说古代谁家是“簪缨世家”是指他们家世显赫,几代都是大官。

“金印”就更不必说了,是古代高官的印信,有关贾兰的前两句判词,其实是一个意思:贾兰后来当了大官儿,非常的志得意满。那么他的官儿具体有多大呢?那就是“爵禄高登”,这就厉害了,有爵位有俸禄,威风赫赫,虽然不一定能赶得上当年宁荣二公的荣耀,但一定比得上王子腾、忠靖侯史鼎的风光,必然是“文相武将”,位极人臣的高度。

曹植上书的《求自试表》中曾写到:“退念古之受爵禄者,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贾兰很可能是在贾府获罪抄家后的几年,因为他是贾府嫡长孙身份的又被朝廷启用为官,这在古代也是比较常见的。

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像贾府这样根基深厚的百年勋贵,除非是谋逆大罪,否则不太可能有灭族之祸,因为皇帝不可能把朝廷中所有的旧勋贵连根拔起,已经先有甄家,后有贾府,已经足够震慑那些旧勋贵了。作者也曾反复强调《红楼梦》里的皇帝是“仁孝”治天下么,又不是喜欢杀戮的暴君,他的人设是不可能随便改的。

作者也写到贾府的结局是:“飞鸟各投林”,说明贾府最后被治罪的应该都是嫡系那些确实作恶的人,而其他那些无辜的子孙家人是得以赦免。

贾兰跟着守节的寡母李纨应该是可以幸免于难的,李纨的娘家还有族人亲戚在朝为官,不管是贾兰刻苦读书,科举取的功名重新被看到,还是出于某些权衡利弊的需要重新被朝廷重用。不管是哪一种可能,贾兰或许都有机会在短时间内升到比较高的职位。

比如东汉时期的外戚窦氏家族,虽然窦林被下狱处死,窦穆又犯下大错,导致他和家族在朝为官的亲属都被罢免遣返原籍。但是当东汉末年北匈奴侵扰的时候,被禁锢在家中多年的窦固就抓住了机会,立下不少军功,迅速就加官进爵。

个人理解,贾兰虽然各方面都比不上窦固,但是合理推测一下很可能就是《红楼梦》世界里爆发了战乱,贾兰这个时候,在机缘巧合之下,一旦立功,很容易就会辈皇帝封赏高官厚禄。

因为这既可以让贾兰继续效力,又可以鼓励旧勋贵们出力,还能振奋军心,一举多得呀,至于这个功名是否与贾兰的功劳相匹配那都不重要。或许正因如此,贾兰的爵禄高登才被作者称之为“虚名儿”。

从“问古来将相可还存?”这一句判词也可以看出贾兰的确是为官做宰,出将入相了,只是很可惜他的富贵不能久长,“昏惨惨黄泉路近”是说贾兰他走上位高权重的人生巅峰,也等于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贾兰最后应该是走的很体面的,只有这样他才能达成:“虚名儿与后人钦敬”的结局。

如果贾兰是以变节投降换取了高官厚禄,大概率会只留下骂名,甚至他投降的新主子也未必瞧得起他,不信请看乾隆评价《贰臣传》,如洪承畴、钱谦益谁有什么虚名儿令后人钦敬呢?

三、李纨被作者怒批,可能只因守财自保,见死不救

《好了歌》中有一句叫做:“老来富贵也真侥幸”,个人认为这就是李纨人生的写照,对应的是她在抽花签一回中的人生谶语:“竹篱茅舍自甘心”,以及她判词的曲牌名【晚韶华】和那一句:“人生莫受老来贫”。

李纨的一生是封建社会里很多中上层女性悲剧命运的一个重要缩影。

书中写: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这是作者直白的谎言,也是作者对封建礼教直白的控诉。

因为书中在姊妹丛中的李纨口齿伶俐,才华横溢,她绝不是只读过这几本书书,略认得几个字,也不是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如死灰槁木一般的青年寡嫂。

真实的李纨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自幼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聪明灵秀活泼热情,却又被礼教束缚一生不得自主,她要收敛才华,端庄稳重,相夫教子,侍奉翁姑,三从四德。丈夫活着不仅要给他生娃,还得帮他纳妾,丈夫死了,不仅要给他养娃,还得给他守寡。

尽管李纨已经用尽全力,做到无可挑剔,葬送青春给婆家挣一座贞节牌坊,是太婆婆都赞赏的贤惠媳妇了。但却仍有个恶婆婆挑剔不满意,把儿子没考上功名归咎于她,把儿子早死归咎于她,把孙子的奶妈长得太好看耽误学习成长归咎于她,让她带着孩子住在大观园茅屋土炕的院子,让她每天负责照顾小叔子小姑子当免费保姆,随时没事找事寻她不是,给她立规矩,连奴仆丫鬟都不给够数,平时好吃的点心果蔬也都裁剪掉。理由甚至都很简单:她需要守寡,人多了太热闹,吃的太饱,吃的太好,饱暖思那啥,不清净怎么守寡呢?

所以不管李纨在小说中被描写如何抠门节约,如何有些小心思,如何贪了诗社的费用,甚至让姊妹们集资作诗,我都不觉得她多么可恨,只觉得她可怜。

李纨她本是一个出身蕙质兰心的大家闺秀啊,因为嫁到了贾府这个虎狼窝里,被逼变成了一个守财奴。卿本佳人,奈何做贼也不过如此,吃人的封建礼教把李纨变成了一个吝啬鬼。

王熙凤曾给李纨算过账,说她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的收入,却小气的不肯拿钱出来给姊妹们做诗社玩乐。这其实并不是玩笑,这是诛心,难怪气得李纨直接说了一大段话怒怼她。

李纨的钱是怎么来的王熙凤不清楚吗?这哪里是什么大笔收入,这是贾府给李纨寡妇失业的救济罢了。一年四五百两对普通人家来说是很多,但李纨是荣国府嫡长孙的妻子,如果她的丈夫还活着,王熙凤管家的事务就该归李纨负责。

凭什么让李纨掏钱拿来给大家玩乐呢,就算她拿了钱,姊妹们会心安理得玩的开心吗?谁不知道大嫂子的钱是怎么来的?更别忘了李纨可有个“大菩萨”的诨名,是贾府下人口中的“第一个善德人”,可见李纨平时也没少打点的。

所以李纨攒钱不容易,对她来说她攒的铜板和银子,是她用前半生换来的晚年生活保障和她儿子贾兰的人生前程。作为一个封建社会高门大族中的寡妇来说,除了钱财和儿子,李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晚韶华】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锈帐鸳衾。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李纨的钱她既然不会拿来给贾府锦上添花,也就不可能拿来给贾府族人雪中送炭。

李纨好像早就很清醒的在心里把她们母子和贾府的关系做了切割。抽花签的时候,李纨抽到了老梅,她的反应已经预示了她结局时会对落难的贾府族人非常冷漠。

众人瞧那签上,画着一枝老梅,是写着“霜晓寒姿”四字,那一面旧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注云:“自饮一杯,下家掷骰。”李纨笑道:“真有趣,你们掷去罢。我只自吃一杯,不问你们的废与兴。”说着,便吃酒,将骰过与黛玉。

她甚至把这种思想过早的就传递给了贾兰,在第九回宝玉闹学堂的时候,贾兰作为贾宝玉的亲大侄儿,甚至拦住堂兄弟贾菌说:“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这话出自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之口,真是令人心生寒意的。

李纨其实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放弃过讨好婆婆王夫人,所以才会海棠社头社的时候推薛宝钗为状元,又帮忙照顾王家的亲戚刘姥姥、薛宝琴等。但是王夫人长久的冷漠已经让她彻底死心,干脆连薛宝钗搬出大观园的事情都乐的看笑话,并且懒得回一声,并且借口贾兰生病,干脆撂挑子不再去虚应王夫人安排她管家的事情。

到了故事的后期,贾府已经乱成一锅粥,出现严重财务危机,就算没有被抄家,也快支持不下去了。可想而知,一旦到了大厦倾颓的那一天,自然是树倒猢狲散。李纨和贾兰侥幸脱身,也未必能保全他们所有的财产,最好的情况就是他们带走一部分财产,在娘家的帮助下提心吊胆的过日子。

也很可能是在这段时间里,贾府落难的族人也来请求李纨给予一些物质方面的帮助,猜测就是比如救赎巧姐,比如给发配三千里的贾府爷们筹路费什么的,反正李纨就是给拒绝了,所以作者才嫌她无情狠心,给她的判词里说:“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

等几年之后等到荣国府抄家的风头过去了,遇到合适的机会,贾兰终于出头,给他的寡母李纨挣回来凤冠霞帔,诰命夫人的荣耀,正是她李纨的“晚韶华”,也是迟到的荣华富贵,只可惜如夏花一般绚烂,也如昙花一样短暂。

3 阅读:638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70

用户17xxx70

2
2024-02-25 14:04

[吐舌头咯]

用户10xxx90

用户10xxx90

2024-03-04 11:35

李纨确实太抠了。

南山橘暖红楼

南山橘暖红楼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