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特使戴安斯结束访华的次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委内瑞拉石油天然气加征25%关税,同时声称要“公平”对外国商品全面征税。这记看似针对全球的关税重拳,实则是美国在贸易战中进退失据的缩影——既想迫使中国让步,又试图通过“无差别打击”转移国内矛盾,最终却让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成了最先挨刀的对象。
戴安斯访华前,美国释放的信号充满矛盾:一方面希望中国扩大进口美国商品,另一方面却在3月24日抛出针对盟友和对手的全面关税计划。这种“边谈边打”的策略,连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都私下吐槽:“美国连谈判诚意都没有,纯粹是政治作秀。”
更讽刺的是,戴安斯在北京提出的要求暴露了美方逻辑的混乱。他既要求中国扩大开放市场,又坚持对台军售;既希望中国配合管控芬太尼原料,又拒绝解除对华科技制裁。这种“既要、又要、还要”的立场,连《华尔街日报》都评论称:“白宫似乎忘了谈判需要利益交换,而非单方面索取。”
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对华加征的关税中,90%成本由美国进口商承担。加州港口协会统计,仅2023年因关税导致的物流延误,就使西海岸港口损失23亿美元收入。而中国反制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农业带,爱荷华州大豆库存积压量创十年新高,直接导致2023年美国农业债务规模突破4250亿美元。
特朗普的新关税计划更让盟友寒心。欧盟贸易专员直言:“美国若对欧洲汽车加税,我们将立即反击。”韩国半导体协会算过账:若美国对存储芯片征税,三星在华工厂成本将上升18%,最终导致美国手机涨价12%。
面对美方反复,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已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和关税反制预案。2023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同比下降37%,却在墨西哥新建12座“近岸外包”工厂,通过《美墨加协定》漏洞曲线进入北美市场。更令美国焦虑的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扩展至182个国家,美元结算份额被蚕食。
美国彼得森研究所模拟显示,若全面加征关税,美国通胀率将反弹至5.2%,而中国凭借完备工业体系和“一带一路”布局,新加坡国立大学贸易专家指出:“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去美国化’,东南亚和拉美成为最大受益者。”
这场关税闹剧暴露出美国战略的深层矛盾:既想遏制中国崛起,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既要维护霸权,又无力承担重塑全球贸易规则的成本。当戴安斯在北京大谈“芬太尼管控”时,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致死人数,突破11万——或许华盛顿真正该反思的,是如何停止用外部敌人转移国内治理失败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