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三位伟人夫人合影,邓颖超当属大姐大,还有俩大姐资格更老

呱呱看国际 2023-05-02 08:03:0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这是1944年,三位伟人的夫人在延安拍摄的一张合影。照片左起分别是浦安修,邓颖超,康克清,她们分别是彭德怀,周恩来,朱德三位伟人的妻子。

这张照片是美国合众社、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哈里森·福尔曼拍摄的,他当时正好发现这三位杰出女性在一棵大树下乘凉,便拍下了这张照片,这也是这三位夫人少有的同框照片。

不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主角不是她们。邓颖超有着“大姐大”的称呼,比浦安修、康克清的年龄都要大,参加革命的时间都要长,在党内也确实算是“老资格”了。

不过,其实在党内还有两位“大姐”,资格比邓颖超更老。她们是谁呢?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

第一位,蔡畅。

蔡畅出生于1900年。如果说蔡畅这个名字还不够眼熟的话,那么蔡和森、李富春这两个名字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而这二人正是与蔡畅联系十分紧密,对蔡畅的人生造成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蔡和森是蔡畅的哥哥,也是毛主席的挚友。而李富春则是蔡和森的丈夫,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就入党的老党员。

事实上,蔡畅当时在党内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毛主席、周总理都尊称她为“蔡大姐”,实际上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年龄都比蔡畅要大,之所以称蔡畅为“大姐”,是因为“大姐”这一称呼当时是对作出了重要贡献的女性党员的尊称,就像邓颖超也被许多年龄比她大的人称为“邓大姐”一样。

那么蔡畅是怎么参加革命的呢?

这与她母亲和哥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蔡畅的母亲葛健豪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从这个霸气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她的人生绝不简单。

葛健豪出生于湖南的大户人家,她的葛家和曾国藩的曾家,以及秋瑾的婆家王家是当时湖南有名的“三大望族”,葛健豪也从小接触四书五经式的传统教育。

但她似乎生来就和当时的等级社会格格不入,她不愿意当一个传统的贤妻良母,而是以一腔热血投入到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去。

当时反清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葛健豪就暗中与秋瑾往来,在秋瑾的影响下思想愈发进步。秋瑾遇害后,葛健豪悲痛欲绝,但并没有被吓倒。

她经常对孩子们讲述秋瑾的故事,鼓励他们也成为秋瑾那样的人,这对蔡和森、蔡畅之后的人生造成了深远影响。蔡畅直到晚年时,都经常回忆当初母亲声泪俱下地向他们讲述秋瑾故事的场景。

迫于家庭的压力,葛健豪不得不屈服于封建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叫蔡蓉峰的工厂职员,这就是蔡和森和蔡畅的父亲,他是一个传统保守的人。

但勇敢的葛健豪坚持与蔡蓉峰作斗争,并尽可能保护子女们不受到父亲的影响。

蔡畅小时候,蔡蓉峰按照当时的传统习惯,要求蔡畅遵循“娘家做女,莫出闺门”的古训,待在家里,不要和别人出去玩,但葛健豪却鼓励蔡畅多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

当时缠足的陋习非常普遍,蔡蓉峰也要求蔡畅缠足,但葛健豪坚决反对。因此蔡畅从未缠足,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当时蔡家已经家道中落,蔡蓉峰本来想让蔡和森不要再去读书,早点干活养家,但葛健豪又阻止了他。葛健豪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嫁妆典当了,送蔡和森去省城读书。

蔡和森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结识了毛主席,两人一道投身革命。直到晚年时,毛主席依然记得和蔡和森的友谊,还会时不时回忆起和蔡和森的往事。

蔡和森在早期的党内是有重要影响的,可惜他1931年就不幸牺牲了。否则如果能活到建国后的话,他很可能会在新中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

而在母亲和哥哥的影响下,蔡畅的思想有多进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蔡蓉峰本想让蔡畅早早嫁人,但葛健豪却鼓励蔡畅和哥哥一起去增长见识。而蔡畅也确实十分勇敢,真的辗转来到长沙,找到了蔡和森。她考入了周南女校,从此开启了新的人生。

在长沙,蔡畅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深受当时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并经常阅读《新青年》。

1918年,毛主席和蔡和森等人创立了新民学会,蔡畅积极参与。在毛主席和蔡和森的引导下,蔡畅开始放眼全国,乃至放眼世界。

在此期间,蔡畅又结识了另一名革命斗士——向警予。她们共同创办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积极宣传革命思想。

同一年,蔡畅前往法国勤工俭学。在这里,她的思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认识到自己遭受父亲欺压的问题不单单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问题。

如果不能团结起来斗争,只是靠个人的力量的话,那男尊女卑的情况终究不会改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的母亲那么开明。此后,蔡畅就下定了改造旧社会的决心,并为之奋斗终身。

当时法国同样是左翼运动的中心之一,而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在法国也设立了不少支部。周恩来、邓小平等人都曾经有过留法经历。蔡畅也像他们一样,在法国勤工俭学,并逐渐向党组织靠拢。

1923年,蔡畅正式入党,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当时党员本就很少,女党员更是凤毛麟角了。蔡畅之后又在党组织的派遣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这所学校同样是诸多中国革命者的摇篮。

回国后,蔡畅就投入了国民大革命的浪潮之中,在何香凝的领导下担任妇女运动讲习所的教务主任。

此后,蔡畅几乎经历了整个国内革命的历程。她参与了北伐战争,参与了革命根据地建设,还曾在上海干过地下工作。

她参与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参与了抗战,参与了延安大生产运动,参与了解放战争,并始终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

1949年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蔡畅当选为全国妇联主席。此后的全国政协会议上,蔡畅又当选为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如此长的革命经历,如此旺盛的革命精神,蔡畅确实当得起“大姐大”的名号。

第二位,陈少敏。

陈少敏出生于1902年,年龄同样比邓颖超要大。曾被毛主席盛赞为“白区的红心女战士,无产阶级的贤妻良母”。

她不但能在后方发动妇女运动,还能深入敌后,从无到有地开辟革命根据地,硬生生从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中冲出一条路来。

这样既能搞生产,又能上阵打仗的女将,别说全国范围内,恐怕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凤毛麟角。

陈少敏有许多传奇故事,我们就单说她在河南内黄搞革命时的经历。

当时内黄一带还是国民党势力颇为强大的“白区”,陈少敏的任务就是在国民党的严防死守中开辟一个革命根据地,从而扰乱国民党的后方,减轻红军正面的压力。

这个任务不可谓不艰难,更何况陈少敏是女性,在当时那个传统思想氛围还很浓厚的时期要开展工作还会面临许多额外的困难,但陈少敏义无反顾地接下了。

她随后被任命为省委妇女代表,来到内黄县沙区一带。尽管职务很高,但陈少敏的姿态很低。她就以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份打入当地农村之中,和妇女们打成一片,渐渐地在十里八乡有了很高的威望。

当时农村妇女大多缠足,但陈少敏并未缠足,因此被称为“陈大脚”,也被尊称为“陈大姐”。当时的农民要了解外界的信息很困难,因为乡间几乎没有媒体,农民也很少有识字的。陈少敏就利用自己的知识,给农民们“讲古”,用各种有趣的故事吸引大家的兴趣,就类似于乡间的说书人。陈少敏热情开朗,口才也不错,很受大家的喜欢。

渐渐地,陈少敏也不单单是讲故事了,而是讲起了现状,讲起了外界的变化,鼓励大家起来和当地的豪强恶霸斗争。

她成功发动几个村子的村民驱逐了当地的恶霸,之后大家的日子明显好过了不少,都很感激陈少敏。

陈少敏就和王卓如、张增敬等人一起组织了“穷人会”,初步拉起了组织。

当然,陈少敏的这种行为毫无疑问也引起了国民党政权的注意。国民党政权便在民团的配合下试图抓捕陈少敏,然而当地村民除了地主之外基本都向着陈少敏,陈少敏就在他们的帮助下和民团兜起了圈子。

民团到这个村子来搜捕,陈少敏就到那个村子去。民团到那个村子去搜捕,陈少敏就回到这个村子来。有时民团刚走,陈少敏就回来了。

这使得当地民团极为恼火,几次设下埋伏想打陈少敏一个措手不及,然而都被机智的陈少敏躲了过去。

到最后,国民党民团不但没能抓住陈少敏,反而还因为在当地的胡作非为而彻底激怒了村民,部分村民开始自发反抗民团。陈少敏便抓住机会将他们组织起来,连打了几个胜仗,反倒还缴获了民团的部分武器。

结果反抗者的规模越来越大,陈少敏就这么在原本毫无基础的“白区”硬是从无到有地拉出了一支游击队,气得国民党当局到处通缉“共党女匪首陈大脚”,但终究徒劳无功。

陈少敏可不单能打仗,搞生产也是一把好手。抗战时期陈少敏担任新四军第五师的副政委,大力发展生产。她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依然像当年在内黄一样贴近群众,甚至还亲自下田种地,指导农民们获得了更好的收成。当地农民编出歌谣称赞陈少敏:“陈大姐,种白菜,又肥又大人人爱。”

综上所述,蔡畅,陈少敏这两位革命领袖,或许名气不如邓颖超,但在党内的地位绝对是举足轻重的,都当得起“大姐”的称号。

她们不但是党内的“大姐”,也是中国人民的“大姐”,她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0 阅读:430
呱呱看国际

呱呱看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