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武注:
杨健侯天生细住,细住是修道的人入欲界定前的境界,细住不能看破红尘,但却可以看到红尘,天生细住的人,是修道的坯子,当然只要他喜欢,学什么都行。但杨健侯不喜欢学武。不喜欢学也得学,杨露禅早就看出来了,健侯不是一般人物,是天生学内家拳的料,将来能继续支撑杨家门面的一定是健侯。
杨健侯秘传不丢:接近者,粘贴者,不丢者,皆是同一原则之多方面之说明与引申,句句皆有价值,毋得忽视。不论何等强敌,一经粘上,即入我控制圈内,如蜻蜓投蛛网,愈挣扎愈不得逞。故既经我粘上,即不可再丢掉,我欲图还击方始不用远求,近取即得。最易丢之时,乃敌突然退缩,或敌猛力将我推出,或我自己松懈战态。这样,必于敌形成攻击机会。敌既离身,我之识力识机之特长较难发挥。前辈教人有“逢丢必打”之戒,意即敌欲进不得必作他图,其之缩回,我当紧随敌打,可收借势之效,与同时摧毁欲图振作之攻势。前辈人所谓“吾艺胜敌功夫,全在不丢上做来”。
不顶:敌之力来,我以力抗;我力强,敌力弱,则敌力溃败;如敌力强,我力弱,则我力溃败。此乃二牛角力也,不关技巧。吾艺所谓乃以小力胜大力,以少动胜多动,以沉细之妙用。
其中要领,首戒有丝毫抵抗之意。若有顶抗之意存在,又何能达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后能化于无形,能吞然后方能吐远。先吞进,或顺势后化;先吞进,后吐出。二种效应,总在吞字上得来。吞即不顶。顶了便在口牙之外,便无从吞起,乃真是自破机关。好顶之徒,皆未识吾艺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劲,皆不足言内家。
丢顶互用:先已有不顶不丢之教,莫将其变成死的要术。欲丢先顶,欲顶先丢,此乃黄金不卖之口诀。此为虚实变化之法也,引敌之妙诀,令敌无法捉摸我真力。虚虚实实,必待功夫纯熟,方能运用得妙。
因敌成势:吾艺应敌,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胜条件,而在乎我应敌中捕捉敌自己形成之败象而扩大其效果。故内家拳善者,往往不见其身体特长而竟能胜人,其原因在此。其非本身独立情况下的优异,而是敌我消融的综合因素。因敌如何我如何,而非我如何敌如何。也就是说我心中不可先立个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敌制敌。
以逸待劳:此乃体力经济原则之运用。不善敌者,咬牙切齿,剑拔弩张,发竖须翘,蹬脚攒拳。未及应敌,其紧张程度足以消殆其体力。以逸待劳者,我必当蓄养间逸冷静之气,此即谓安静之精神状态。达于四表,无肌肉之紧张,而后因敌施为,方得有济。
以静制动:以战略言,以静制动为守势。在战术手段上讲,一方面乃是力的经济原则的另一说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敌成势原则的运用法则。且须注意我在未动时以静制动,在已动以后则以少动制多动。乃非死寂的不动,而讲求动得当。如动不当,不如无动。因之我愈能静,愈能诱敌欺来。我不论何境,均须从容沉静。敌欲动,我欲须静。敌愈急,我愈须沉。敌愈力猛,而我劲愈须柔。愈能以忽丝毫厘之时间与空间之延长,以尽消敌力,我胜算愈坚。
以柔克刚:若明以静制动之理,便不难了解柔克刚宗旨。我既有不顶原则,复有静制动法,当可产生以柔克刚效果。刚的功境,其境界极为有限。人之劲力不刚,且能胜过机械。昔者机械之用以济刚之不足。希图刚则有以过之,可见过人之刚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物焉。昔年人之练各种功夫,欲图化身为物之刚,则失人之本旨矣。而柔则可以无限,其境甚高。达至最后,其精神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恒见多年练功之辈,一把天生拙力总不肯抛下,不信无力打有力之教,总不能升堂入室。致柔之法,乃在抛下天然拙力。如此锻炼陶铸,方能登堂真正无上利器。君不见水之柔下手,手脚践之搏之未曾见抗,待其聚集成势,足以荡屋宇、倒城垣。柔之用,只待形成倾势,何力不屈服于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学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诠。吾人生活于宇宙,宇宙亦积聚而成,消暴力于无形,至大而无朋,未曾见其形也。
以无打有:无本不能打有,但无能化有。此有乃新生成之有,非本有之有。敌之有,及固有之有,为实有。我本无有,借敌而有。当我接敌之际,我所有者神也,而不以有力。我无,则敌落空,且无法知我,我能知敌。敌谓“神龙出没,其踪难测”。此精妙,不可不深思详究。尚精神不能尚体: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传统成法,本来无可怪言。因为不懂拳的人打架,都是先拉架式。人本从不懂拳的人中来,自难免怒形于色。力形于身,图恐吓敌人,或自鼓其勇耳,然皆不符合内家本旨。内家主张随手采招、信手拈来,无迹象中取人。此艺中之上艺也。吾内家教人,以原则至上。
所谓拳艺乃是意。学拳习艺,根本实务乃透澈原则、伺明原理也,而后乃能从中演绎基本动作法出来。所谓基本动作,即运用手足于身体各处之基本要求。能此得全宗旨。吾内家拳不以形象为重。所重者为何?乃在人身发力之知识,术语谓“识力知机”。这是一个基点。懂劲之焉学,无以言语相授。事关力学体验,慧心敏思。所向无敌,此语莫作整体打法的效果解,乃诀中之要也。无敌云者,乃敌人之真虚之处、我之无人之境也,可以长驱直入。前言不顶者,不打敌之有也。今言所向无敌者,以禅语曰“主人翁不在家”也,亦即敌之意与力空出。此我当用力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若无理解,则不能握其机巧。若无功夫,理解必成空疏。必待身授,可始亲切。
山东河北人好武的极多,杨露禅本是一武痴,只要能学的就都学了,海纳百川,深不见底。
杨露禅把其所学像罐肠一样往杨健侯的身子里塞。基本功训练已经把杨健侯累得半死,还要把老爹传授的内家外家几十套拳通通练完,之后,还要耍刀弄枪,挥舞器械等等。杨健侯觉得无法忍受了,但杨露禅身上的东西还多着呢,内功外功,暗器弹弓,杨健侯是痛不欲生。
(据传说,杨健侯曾经自杀未遂)
修炼内功
内功是最难练得,但杨健侯的内功长得很快,对他来讲,最难过的是皮肉之苦,老父严格要求,杨健侯累的筋骨齐痛,苦不堪言。但武术这东西,基本功训练最重要,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杨健侯终于熬过来了。
杨健侯开始推手,不用教,化的比谁都好,也能发人了,发人人不能逃,他发的劲急轻灵,杨露禅看着奇怪,怎么跟我在陈家学的不一样?杨建候爱玩弹弓,他用弹弓将第一个弹子打向天空,再用第二个弹子打向第一个弹子,只听啪的一声,两弹相遇,打得粉粉碎碎。杨露禅忍不住了,走过来说,儿子,你神了你,你简直就是张三丰转世。
细住境界的人练习内功,要气有气,要神有神。杨健侯是天生细住,太极拳本有导引的作用,当过了筋骨皮肉之关,松开两胯两肩之后,不知不觉,杨建候早已丹田气满。太极拳能发整劲,就算入门。唯杨健侯与众不同,上手发人的来的就是轻灵劲。
轻灵劲
杨健侯的轻灵劲极具魅力,如果你能熟练的玩轻灵劲,打死你也不会去练别的拳,但这种东西需要较强的内劲,否则玩不好也玩不出来,杨门吴门有多少人花了毕生的精力,所追求的不过是此劲而已。至今,杨门吴门亦有人能玩此劲,但比杨健侯当年之发劲相去甚远已。杨健侯不是玩,而是用。
神沾圣手
唯杨建候为神沾圣手,只要被摸着,你就跑不了,一轻二整,三块四灵。
何谓一轻二整?我们推车或推墙时,都会用全身之力,但你如果你沾着唾沫捅破窗户纸时也能用全身整力,就是一轻二整了。杨建候就能。
杨建候认为轻灵最重要,真能轻灵,也就用不着唯手先着力。杨建候把武禹襄的《打手要言》的最后一段,稍加改正,就便成了,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关于杨建候,写得比较详细的还是陈龙骧的《杨氏太极拳法》,现摘如下:
杨健侯小传
杨健侯,号镜湖,人呼为三先生,晚年时人呼为老先生,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39年)。幼时即从父练功,当时之刻苦情形,一般人皆不能忍受,健侯亦曾欲寻短见,幸被发现,未成悲剧。武功精绝,其拳刚柔并济,实臻化境,刀、剑、枪、杆无一不精,性格温和,不轻易与人较量。从游者尤众,一轻指点,多有成就。
当时他派中有善用刀剑者,与健侯交手,健侯仅以拂尘挫敌,每每一搭手,其人则处于背势,多被擒拿,使人不能近其身。
又善用枪杆,任何劲力均可发于杆头,他人枪杆遇人,无不连人带杆同时跌出。当时,西安有名王大力者,号红店客,两手能举五百斤,一日能行三百里,善用大刀,爱好大枪,在陕西名气很大,授徒五百余,闻健侯名,特赴京中见健侯,欲与较技,说:“太极拳则闻名久矣,太极枪尚未见识过,也有如此神异否?”健侯不得已,只好颔笑允之。二人取枪来到院中,王大力举枪直刺其胸,健侯侧身履之,王扣枪欲按乃落空,王抽枪回来,健侯乘其回势用太极枪中扔枪法掷之,王连人带枪仰面跌出六七步外,王起来后说:“今天才真正了解了先生的神技啊!”乃尽弃以前所学,拜健侯为师。
神人
健侯周身皆能发人,而发劲辄在一笑一哈之间,而且善于发弹,发无不中,三四弹在手中,往往能同时射击三四只飞鸟。尤其神异的是,能止燕雀于掌中,不能飞去。这是因为鸟类在将飞之前,两足必先下沉,沉后得势,方可耸身上飞。健侯能听其两爪下沉之劲,随之往下松化,则燕雀无力可借,所以不能上飞,由此可知健侯太极听劲与化劲之灵敏奇妙,绝非他人能够望其项背。有一次在北京某戏院看戏,台上武生失手将单刀飞出,健侯挥手返其刀,毫无稍偏,满座惊奇。健侯为清朝神武营教练,时年已七十余岁。一天从外归来,有莽汉持棍出其不意,从后面偷袭,健侯忽转身以手接棍略为一送,莽汉已跌出(约3.3米)丈余。健侯于民国六年(1917年)无病而逝。在临终前数小时,得一梦兆,即知将死,呼家人及门徒至前,一一叮嘱,届时沐浴更衣,含笑而终。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